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综合 /WD

WD圆梦迎挑战,两巨头谁堪挽狂澜?

ZDNetnews 更新时间:2011-03-10 09:00:06作者:张广彬来源:CBSi解决方案中心

本文关键词: WD | 日立环球 | 西部数据 | 希捷 |

总结:老大的雄心与挑战

企业级业务、SSD、消费市场份额、生产能力,从前面几页的分析,WD可以得到的有形资产,并不比2002年时的日立(20.5亿美元收购IBM硬盘业务)或2005年的希捷(19亿美元收购迈拓)更多,付出的代价却大得多——那两家的收购金额,还没有WD为收购日立硬盘业务的举债(25亿美元)多!

此外,合并也好,收购也罢,吞下一个规模相近的厂商,难度和风险都是很大的。这两天来,已经有N多人把WD收购日立硬盘业务,与日立并IBM、希捷收迈拓相提并论,但却较少有人说,那是两桩甚不成功的收购案例……况且WD从未有过这么大手笔的收购,面临的挑战显然要比美妙的图景要艰巨太多。

日立想卖掉硬盘业务已经好几年了,简直是“路人皆知”。可WD为什么要买呢?过去的几年中,WD的年收入由40亿美元左右一路攀升到100亿美元的级别,在没有收购同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纯凭自身的业务增长,在硬盘这么一个成熟的行业里,无疑是令人敬佩的。因此,我对WD最高管理层的能力和判断力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敢于举债25亿美元,一定有着比“全球最大硬盘厂商”的虚名远大得多的目标。

我个人认为,WD的目的是:通过收购日立硬盘业务,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硬盘行业领导者。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WD并不缺乏创新精神,但对硬盘驱动器行业最大的贡献,还是要数身为半导体厂商时为业界第一个ATA硬盘驱动器设计了硬盘控制器接口控制芯片。1988年转型成为硬盘驱动器厂商之后,WD主导的3英寸规格和SDX标准等纷纷以失败告终。反观希捷,整个公司的历史还没有WD悠久,但从第一个5.25英寸硬盘驱动器、第一个7200RPM、第一个10000RPM、第一个150000RPM直到第一个2.5英寸10000RPM、15000RPM硬盘驱动器……这才是领导者的风范。

就以15000RPM来说,希捷十年前已推出世界上第一款15000RPM硬盘驱动器,而在这十年间,WD干了些什么?给10000RPM硬盘驱动器装上个SATA接口而已,只是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罢了。去年WD任CFO的Tim Leyden曾表示,WD认为15000RPM硬盘所涉及的领域更适合固态盘。OK,那么10000RPM SATA硬盘适合谁?难道比15000RPM硬盘更有必要?一年过去了,WD在企业级SSD领域又做了些什么?完全是回避自身缺乏在企业级市场立足能力的说辞。

但是WD不可能一直回避下去。靠出色的运营控制能力,产品形式上的创造性组合(譬如黑、蓝、绿盘,已经为希捷所效仿),WD可以逐步爬升到销量第一,如果希捷继续萎靡下去,甚至不需要收购也能把收入第一揽入怀中,不过,到了那个时候,WD还不考虑行业老大应负的责任,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在过去的十年中,谈论硬盘驱动器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前景的主要是希捷和日立。譬如希捷早在2002年就邀请记者去位于匹兹堡的研发基地(2008年已关闭)了解正处于研究阶段的热辅助磁记录(HAMR)技术,日立也曾大力推介垂直磁记录技术,而WD的态度则非常实用主义,多数时候都默默追随,等到技术成熟时再跟进,享受别人前期宣传的成果,以销售为导向的策略十分明显。

不过,从2005年之后,希捷犯了一系列方向上的错误。前任CEO Bill Watkins长于工程和运营,在任期间所推出的多产品共平台策略现已成为业内通行做法(譬如WD的RE家族便与Caviar家族同源),也操作了收购迈拓的大手笔,但是对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投入和把握都乏善可陈,HAMR现在也没有走出实验室,而面对希捷核心的企业级硬盘业务的最大威胁——固态盘,应对方式也很不得当——没有趁STEC的股价还不高的时候出手收购,而是选择了起诉,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TEC抬高了股价,并最终丧失了提早布局企业级SSD市场的机会……

希捷不给力,WD也就无法继续踏踏实实地充当技术上的追随者了。或许是巧合,在过去的一年来,WD不止一次地与未来十年的磁记录技术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以往这是很罕见的。话题的焦点也是HAMR,考虑到垂直磁记录(PMR)技术产品化也有五年以上了,潜力行将榨尽,磁记录密度的年增长率有可能降低到25%左右,很像垂直磁记录得到应用之前的境况,但比那时更窘迫的是,连希捷都开始在桌面型硬盘驱动器中采用5碟设计了。如果连容量增长的幅度都无法保持,那HDD被SSD全面取代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啦。

WD圆梦迎挑战,两巨头谁堪挽狂澜?

WD也开始发力混合硬盘,追赶希捷Momentus XT的脚步

不过,作为一家硬盘驱动器厂商,WD的长处是控制运营成本,和快速的市场响应,若论技术研发,底蕴还真不行,而这恰恰是日立的优势(IBM硬盘业务的辉煌历史就不用多说了,日立自身也源远流长)。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收购日立硬盘业务的最大价值就是可以补齐WD在技术能力上的短板。

谈到此次交易,W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Coyne说的两句话值得一提:

“我们非常高兴能获得新的人才库。”——实话实说。
“西部数据和日立环球存储的企业文化是很相似的。”——外交辞令。

企业文化是每桩收购案都要面对的问题,日立与IBM硬盘业务整合后一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就有这方面的因素。WD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具体产品和销售为目标,看重短期效应的文化,与日立/IBM硬盘业务强调技术积累的工程师文化,不能说迥异,起码有着不小的距离,必然要有一个理解、接纳乃至融合的过程。如果过于强调执行力,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处理不当的话,整合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随着自身技术含量的提升,WD与希捷之间,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点,两家可以垄断硬盘行业的巨头应该互相给予更多的尊重。特别是在WD坐稳业内老大位置之后,更应着眼于整个硬盘行业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业内的竞争对手。WD能成功从日立手中收购硬盘业务,与硬盘行业不被看好有很大的关系(否则日立集团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独立上市,可以募得更多的资金),但如果希捷也不行了,WD可没有“独孤求败”的资本。AMD在,或不在,x86都在那里……而希捷若彻底垮掉,则WD和整个硬盘行业的末日,恐亦为时不远矣!

好看好玩

用户评论

用户评论

  • 用户名
  • 评论内容

CNET Networks
Copyright ?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京ICP证150369648号 京ICP备1503964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