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Web 2.0是注重用户交互的一种新兴互联网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浏览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
随着Web 2.0概念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互式业务随之也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流,而作为最典型的互联网应用的网站,当仁不让的站在了Web 2.0大潮的浪尖上。但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网站,大部分都已经脱离了最初仅仅作为简单信息发布的载体,而是越来越多地承载了很多的业务和应用。
伴随着众多业务和应用的增加,网站变得越来越“有用”。但是,俗话说,方便与安全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人们在享受着便捷互联网服务的同时,也在面临着复杂的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更多安全风险和隐患。我们不难发现,在Web 1.0年代,所谓的“网站被黑”,大多是其页面被修改,如首页被篡改、页面被增加等;而到了Web 2.0年代,诸如网站页面被挂马、跨站脚本植入、注入式攻击等各式各样的攻击行为更是层出不穷。
那么,如何在保证业务和应用纷繁复杂的同时,还能继续保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就是达到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这恐怕是所有网站都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网站安全“三防”
大部分的网站在设计之初,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满足用户的应用,如何实现业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网站的安全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网上的黑客工具、黑客教程多如牛毛。这使得那些脚本小子们攻击网站并不会比考驾照更困难。更加不幸的是,网站的管理者们往往并没有采用什么有效的手段来对付这些“自学成才”的“安全爱好者”,用来保护网站的仅仅是最普通不过的防火墙,或者更彻底:什么都没有。此外,和现实社会中不同的是,网络中的盗窃和抢劫,受害者往往并不知情:页面上被挂上木马长达数月而不自知的大有人在。
下面,我们不妨用著名的CIA三要素:Confidentiality(保密性),Integrity(完整性),和 Availability(可用性),来阐述一下作为互联网经典应用载体的网站,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安全防护的建设工作。
CIA是信息安全的建设目标,相应的,网站安全防护也可以从这3个维度进行考虑。
1. 保密性:防止黑客随意获取内部的私密信息。相对应的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即防攻击;
2. 完整性:防止黑客在未授权情况下修改信息。相对应的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即防篡改;
3. 可用性:确保有权限者可随时正常获取信息。相对应的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即防病毒(木马)。
这便是网站安全“三防”的概念。
为网站全面防御支招
那么,该如何实践网站安全“三防”呢?
业内著名专业安全公司启明星辰提出了网站全面防御的观点——360度视角的全方位网站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结合了标准的PDR模型,从检测、防护和响应三个层面全方位的进行网站安全防护。
1.360度安全防御之检测
和直观的页面被篡改不同的是,网页挂马由于其隐蔽性,甚至在攻击发生数月之后还能继续为害。这就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检测机制,来定期对网站进行挂马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启明星辰公司推出的安星远程网站挂马检查服务,利用“沙箱”技术,模拟执行网页访问,而非单纯的模式匹配方式,对网页木马有很高的准确发现率。同时,还提供了安星远程网站漏洞检查服务,结合后台安全专家的人工分析,可以准确发现网站是否存在可利用的漏洞,并给出修补建议。
有些网站管理人员平时对网站安全关注不够,往往是发生攻击后,损失已经产生了,才临时抱佛脚进行响应,甚至很多情况下的解决措施也仅仅是恢复原有页面,而没有解决导致攻击的安全问题。利用安星的漏洞检查服务,可以从根源上发现已经存在的漏洞,从源头杜绝攻击的发生。
2.360度安全防御之防护
对于那些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导致的安全漏洞,可能会由于需要使用某些应用,而无法进行修补或更新。针对这类漏洞的攻击行为大多基于应用,夹杂在正常的访问行为当中,防火墙类安全产品,由于无法准确识别应用层攻击行为,对这类攻击往往束手无策。如果需要防范此类攻击,必须选择可以对应用层威胁进行准确发现和防御的安全产品,特别是,针对这类攻击(以SQL注入,XSS攻击为代表),由于变种极多,传统的应用层威胁防御产品采用的特征匹配技术无法全面覆盖,有较高的漏报和误报率。
启明星辰公司为Web业务防御专门推出了其WIPS系列产品,采用专利技术,从攻击机理而非攻击数据特征入手,采用行为分析的手段,实现了很好的Web威胁防御效果。
3.360度安全防御之响应
针对有些网站用户的技术力量相对单薄,无法自行修补和进行监控的状况。启明星辰还推出了网页安全修复服务,对网站中的应用程序存在的漏洞、页面中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彻底清除,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对网站相关的安全源代码进行检查,找出源代码方面所问题,通过服务用户能够获得源代码问题所在以及安全修复建议或修改服务,该类服务由启明星辰国家级实验室的专业攻防技术团队提供支持。
一些缺乏专业外援团队的重要网站,能够通过这个专业团队的服务来强化网站系统的安全源代码设计,加强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