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GiltCity

纪录中国之团购:过把瘾就死?

ZDNetnews 更新时间:2011-05-26 13:42:33作者:操刚来源:比特网

本文关键词: GiltCity | 杨幂 | 过把瘾就死 | LivingSocial | CNZZ |

  比特网(ChinaByte)5月25日综述 其实,现在去谈团购网站的“洗牌”似乎还是太早,毕竟大把的广告依然还充斥着全国各大主流城市的人口密集之处。但我们相信,当跑马圈地的年代成为历史,团购网站的“烧钱”泡沫彻底破灭时,那些比创始人更加着急的,应该是团购网站背后等着资本翻倍的VC们。

  团购鼻祖Groupon每接一笔单子,可以赚到近50%的利润;而国内的团购网站每笔单子的利润,不过10%左右,连支出的成本都不够。难以想像的是,入不敷出的窘境之下,这类抱着“纯团购”不放手的网站,到底还能撑多久?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对于这个目前看似“红得发紫”的新兴领域产生了太多的不解。

  其实,不用去想着这个新兴产业比拼的是服务还是品质,就团购这种本身全盘照搬的引入模式而言,在国内就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危机。

  收缩还是扩张?

  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美团网高层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会关闭包括赤峰在内的四座城市的团购分站,而几大分站的经理也将转战到附近其他消费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开心网团购也开始了内部团队的整合收缩,在缩减二三线城市队伍的建设的同时,将集中人力来做重点城市的团购活动。

  种种行为给外界的感觉是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爆炸式增长之后,团购网站开始回归理性并进入有序运营,也意味着这个新兴的领域或许将要逐步脱离之前一直陷于“烧钱”的困境。

  只是,发展的背后或许并非如外界所想。

  就在美团、开心等网站开始宣布收缩整合的同时,团购网站24券却高调宣布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再开哈尔滨等5家分站,其旗下的地方频道也直逼近300家,而之前获得过巨额融资的拉手网则一直在进行疯狂的城市扩张,目前在全国的分站已经达到500多家,此外,包括满座、F团、大众点评网等知名团购网站也纷纷开始在国内进行跑马圈地。

  今天的团购网站,在国内的发展已俨然呈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一种是继续砸钱进行大规模的二三线甚至更底层的城市的扩张,另一种则是开始收缩队伍进行精编,主攻消费力比较集中的几个大的城市。

  两极分化的背后,如何进行抉择或许连身陷迷局的团购大佬都在迷茫。

  在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看来,目前国内的一些小城市的消费者接受团购还需要时间,盲目扩张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这也是美团之所以决定放弃一些地方分站的主要原因。而之前曾接受比特网咨询的爱帮网创始人刘建国也同样表示,团购网站目前的疯狂扩张并非一种理性的行为,分站的设立更应当充分对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及地域特色进行足够的调研。

  而与上述之观点恰恰相反的是,拉手网、24券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团购群体对于自己热衷领域的团购则会更加关注,因此,这类城市人群对于团购的接受度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是选择最好现在服务的一些地区,还是应该全面撒网进行全国地方城市的布局,这对于时下拥有“烧钱”实力的团购网站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

  毫无疑问,团购网站若只是选择服务好现在的地区,在成熟的运营经验的前提下,似乎难有很大的建树,而且在利润单薄的大环境之下,不具规模的团购网站对于创始人以及投资者来说,都很难有一个比较好的回报。此外,固守着现有的服务区域,不光是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同行竞争,对于在别人侵占之后的二三线城市的拓展会更加不利。

  但一旦团购网站去冒然选择大规模的扩张,则同样会面临诸多的风险,首先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其次也将面临着资源整合、人员调配、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风险。团购网站与之前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建立一个团购分支,不光要对于当地的人文风情很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于具备团购实力的商家考察、网民行为调查等等都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数据的取样调查。

  而从上述团购网站在战略上的扩张与收编的“两极分化”行为似乎不难看出,目前的团购网站,对于今后的战略部署依然处在一个盲目的摸索的阶段。

  谁给商家洗脑?

  在历届的百度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都会毫不意外的谈到一个话题,中国有数千万家中小企业,但这些中小企业对于互联网以及搜索引擎的认知度太低,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这样的抱怨也开始出现在了团购网站的身上,日前接受比特网咨询的国内一家知名的团购网站业务拓展专员刘军(化名)就表示,现在团购貌似看作一片火热,在跟商家沟通的时候商家也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一旦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一些大的商家就开始变得不太感兴趣。

  在谈到其根本的原因时,刘军则直言道:“这些商家根本不懂互联网,在跟他们聊团购的时候他们似乎很有兴趣,但一旦真正执行起来设计到了一些技术环节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犹豫,我觉得要团购先要给商家们普及互联网的知识,这个难度比谈团购业务还要难。”

  诚然如此,时下一般只限于吃喝玩乐的传统企业主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而团购这种依托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模式则必须要有到互联网,这无疑形成了一道不可规避的沟通壁垒,对于习惯了现金支付的商家来说,团购所需要的提供材料、设置团购样式以及繁琐的第三方支付收取等环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军同时透露道,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大的主流城市跟商家谈团购合作还相对好一些,毕竟这些商家对于团购的模式还相对清楚一些,但到了一些互联网普及相对匮乏的地区来说,难度就明显要大很多,“一是商家对于团购的认知度还太低,二是繁琐的环节也让商家没有太多的兴趣,三是较低的折扣让商家没有意识到这中间的利润所在,四是一些地方型的商家客户都相对比较稳定,他们对于团购的需求并不高。”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虽然已经突破了4亿,但整个互联网的大环境依然是以娱乐为主,团购这种纯粹以应用为主的模式的诞生,不光是要先让已经习惯了使用互联网网民来接受,更多的还要去之前从没有接受过互联网的商家来进行普及。

  此外,团购这种低价模式吸引客户的行为,也并非是所有商家都会青睐的,在比特网之前做过的一项调查当中就发现,一线城市当中很多知名的商家对于团购并不是很感兴趣,一是团购本身的低价对于追求利润的商家就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二是一旦某些知名的商家开放团购,势必会引来网友的追捧,在利润并不可观的前提下,低价吸引过来的消费者或许会对之前正常价格消费者产生心理的阴影,这对于商家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再者就是知名商家根本就缺客源,所以无须在团购上去下功夫。

  很显然,对于那些早就打出了自己品牌的商家来说,他们的担心点要不是在于是否会有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团购的意义并不大,除了只能作为其短期用作营销的一种手段之外,绝对难以成为其支撑利润点的主要方式。

  由此可见,这种虽然一诞生就倍受关注的新兴模式,似乎难以成为品牌商家推崇的主流。

  比拼的是模式还是服务?

  时下为止,在谈到团购网站的混战现状时,评论的一致观点都归结到了团购网站应当以服务和模式领先,其意是指能做好上述两点,团购网站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军。

  但这种显得有些过于堂皇的评论之词,似乎并不能成就团购大佬迅速崛起的支撑点。

  总结近一年具备实力的团购网站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服务与模式”定律似乎真就成为这家网站比拼的根本点,从最初的“低价大拼杀”到后面的“品质三包”再到今天的“无条件退货”。团购网站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增强用户体验以及扩大销售规模的表象之上,但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是,这些大佬们除了能够对外吹嘘其成功融资的金额以及日成交量和成效规模之外,对于单日以及单笔成交量的所产生的利润却绝口不提。几乎所有的团购网站在被问及到这个敏感话题时,“我们基本实现盈收平衡”成为了一种非官方的回应标准。

  一年的大浪淘沙让那些融到资金的团购网站目前“看似红火”,也让那些曾杨言将奉行“品质服务”为根本原则的团购网站悄然谢幕,团购网站或许一直存有一个错觉,以为提供了某些站在用户角度出发的服务理念,便能成为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其实,不管是模式还是服务,这种直接引入的团购模式都存有巨大的问题,团购网站的存活定律,绝非只是仅仅依靠不断的规模化以及快速跑马圈地可以实现的。

  纵观目前国内大大小小数千家团购网站,不论规模大小,运营模式都如出一辙,也由此可见,团购网站的 “比拼服务”至少目前还没有对于消费者的团购习惯产生任何的影响。

  不妨来看看美国比较成功的几近团购网站的发展轨迹,抛却成功融资近2亿美元,有着很好盈利的Groupon不提,在美国排名第二的LivingSocial以及第三位的GiltCity两家团购网站目前没有收到任何的融资,仅仅依靠每天一笔的垂直团购模式,依然存活得很好。

  很显然,这些网站没有沿袭“规模融资、扩张圈地”的做法,也没有盲目跟风来进行大规模的低价比拼,仅仅只是依靠自身清晰的定位以及差异化的产品,来为自己营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反观国内,对于一些已经拥有成熟运营经验和服务模式的团购网站来说,依然一味的在大肆进行大而全的“圈地运动”,在新模式探索以及与传统互联网如何进行有效结合方面则表现欠佳,其实对于团购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模式来说,如何能够跟一些具有人气的社交网站、LBS之类的站点进行有效的契合,依靠这些本身有具有“团”气的新媒体来进行有效的整全营销,则应该是团购网站需要打破简单的直销模式的有效尝试。

  接受比特网咨询一位关注团购领域发展的相关人士在谈到目前的竞争现状时直言道,“不管比拼的是服务还是模式,这种简单的直销模式都是存有巨大危机的,目前来看,团购过于低价的策略既不能保证商家的基本利润,又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体验,用低价来讨好用户的方式,只是暂时的,绝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以说,在创新方面,国内的团购网站集体失语。”他最后补充道。

  大佬就能Groupon化?

  这个阶段去谈团购领域小站死掉可能还显得稍微言时过早。

  一份来自CNZZ的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在2011年一季度,团购网站延续去年的火爆发展势头,行业网站数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去年,截至到3月,团购网站总数已经超过了3600家,月均增长速度达到29.33%。

  但是,该报告同时指出一个重点,活跃团购行业网站数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团购行业网站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就意味着,之前依靠低门槛进入的一些“游击队”网站已经迎来了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李荣(化名)在去年中旬成立的一家团购网站近日宣布正式关闭,谈及其理由很简单,一是巨头的跑马圈地让商家开始意识到了大品牌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忽略了她们这类小网站的团购实力,二是在净利润不高的前提下,推广的成本却迅速上涨,据李荣介绍,在她的团购网站成立之初,基本上通过一些导航网站进行推广每月费用只需千元左右,还能提供一个不错的位置,但这种推广价格在随后几个月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从1000元一个月到2500元再到现在的接近8000元,近乎巨额的推广费用让团购小站显然不堪重负,纷纷倒闭。

  “如果说资源被大的团购网站全部垄断,我们还能想办法找一些小的商家来谈谈。但推广是团购网站唯一吸引用户的方式,一旦推广的价格让小站长难以接受,我们就只有关门了。”

  据她保守估计,仅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四月份这几个月时间里,虽然团购网站还是新军不断丛生,但淘汰的速度明显加快,“跟我们一起做的那一批个人型的网站,只要是在专注在大而全领域完全没有自己特色的团购网站,基本上全都死掉了。”

  从现在的形式来看,小型团购网站的迅速淘汰似乎在为大佬的直面竞争让路,目前国内具备竞争实力的团购网站也呈现出了两大派系,一种是有着巨头背景作为依靠的网站,如腾讯、搜狐等,另一种则是完全依靠巨额融资来迅速形成规模的“纯团购”网站,如拉手、美团、满座等。

  两大派系的对峙,其争夺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中国式的 “Groupon”。而在谈到各自具备的优势时,双方也同样各有说词,有着门户背景的搜狐、腾讯团购部门的相关人士在接受比特网咨询时就表示,门户网站本身就拥有绝对的用户忠诚用户以及知名度,而且对于用户行为的把握可以更加精准,在团购产品时,可以更加切合用户的需求。而专注在这一领域的团购网站的大佬似乎并不太认可这样的观点,之前曾接受比特网咨询的满座网CEO冯晓海就表示,互联网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基因,如同百度能做好搜索却在某些方面不成功,新浪能做好新闻却做不好游戏以及其它领域是一样的,在他看来,团购网站的成败并不取决于用户群体的多少,这中间运营和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专注在这一领域的团购网站,明显会有更强的优势。

  不过从目前团购网站的现状来看,专注类的网站发展势头明显盖过了依托门户背景的团购网站,包括腾讯、搜狐以及新浪在内的几家门户,虽然之前都有推出各自的团购产品,但在广告宣传以及团购产品的发力方面则明显要比拉手、美团等网站低调很多。

  “Groupon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把团购营收的一半当成利润,而这方面国内的团购网站明显还差得很远,在不能很好的解决健康盈利的前提下,现在去谈这个还显得为时过早。”在谈到谁将会成为“中国的Groupon”这个话题时,接受比特网咨询的国内一家团购网站的市场部负责人抛出了这样的言论。

  虽然同样参与着团购的激烈竞争,但该人士自己也坦露了对于这个行业未来的担忧,在他看来,团购目前来看并不是一个完整和成熟的新模式,这个行业在经历一轮惨烈的“资本”厮杀之后,将会迅速萎缩,“未来能够做全国团购的网站,可能只会剩下不到三家。”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该人士在谈到“两大派系”之争时,对于目前门户团购的“蛰伏”现状却表示看好,在他看来,现在专注类团购网站的厮杀对于门户来说是好事,一是可以让这些具备实力的企业去冷静观察这个行业的前行动态,二是不参与正面冲突可以节省大量的花费也少走弯路,“一旦这个产业在经历了惨烈厮杀进入洗牌期,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门户团购可以依托强大的用户数据平台快速切入。这个市场谁主沉浮,现在看不出定数。”

  此而可见,国内团购巨头之间的竞争只是刚刚开始,在形不成垄断壁垒的前提下,谁想成为中国的Groupon都只会是一个梦想。或许对于时下这些迅速“烧钱”的网站来说,快速的实现跑马圈地之后如何尽快适应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网站运营,以及如何去把只有10%的利润进行提升,才是他们更应该去多考虑的问题。

  而相对于规模与知名度来说,相信这个指数更是投资商所想要看到的。

  谁为网民“伤情”买单?

  一份来自《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团购网站准入门槛低、团购存在陷阱、售后服务无法保障、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使得消费者对团购的诚信持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国内团购的投诉量为2090宗,而今年1月至今,团购投诉量已达1573宗。

  搜索引擎一下“团购欺诈”、“团购诚信”之类的关键词,翻不尽的关键字页面也一直在告诉网民这个行业的不健康发展,虽然各大团购网站纷纷打出了“无偿”、“全责”等担保牌,但多达数千家的网站依然使得这个行业鱼龙混杂。除却纯粹的诈骗行为不提,这个行业依然充斥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众所周知,团购网站所针对依旧是吃喝玩乐为主,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价格不透明性才使得其中的纷争不断,原价200元的自助餐,团购价只要48元。一次瑜伽或健身,其价格可以打到三折甚至一折,巨大的优惠幅度虽然一下子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提供真正意义的折扣服务,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必然会呈现出“双输”的局面。

  其实对于团购网站本身来说,在对于团购产品的品质保障上,是最难拥有话语权的,仅仅作为作一个平台的团购网站,既不能对上游商家的产品与执行力进行有效把控,又不能充分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个环节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把问题归结到团购平台之上,而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往往比“烧钱”换来的消费者关注要大得多。

  目前来看,在一些大的团购平台上,商家的不够诚信成为团购网站最大的伤害,据58团购的内部人士透露,很多商家为使得团购的产品更加具有诱惑力,蓄意提升原价,使得折扣的价格看着更加诱人,但这种行为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效应,但一旦消费者在使用体验以及价格方面发现问题,便会对于这类的商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缺少用户忠诚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商家在在展开类似的团购活动。

  不过,从目前一些投诉的案例来看,大部分的投诉热点还是集中在了一些知名度较小的网站,相对来说,拉手、美团、58团购、糯米、满座等具备实力的团购网站团购的产品可信度还是要高一些。而一旦网民开始理性的选择知度团购网站进行消费,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洗牌,那些依靠“赚一笔就跑”的小型团购网站将加速关张。

  但可以断言的是,这个行业多达数千家且不断衍生的混乱局面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充斥在各个角落,在没有标准可言的前提下,“投机取巧”会层出不穷,而那些热衷团购的网民,也或将持续上演着团购的“伤情”悲剧。

  融资就等于盈利?

  一项粗略的数据统计显示,仅在2011年上旬,国内就有8家团购网站获得了超过千万美元的风投。而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整个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融资有近三分之一投向了团购,一年之间也总共有近20笔融资源源不断的流向这个新兴的领域。

  “红得发紫”的大前提下,是团购网站之间残酷的竞争,纵观国内主流的一二线城市,公交、地铁站等显眼的地方的团购网站宣传广告比比皆是,不仅如此,葛优代言拉手、杨幂代言58同城现象也昭示着“明星效应”开始成为团购网站新的宣传途径。

  据悉,目前为止,美团、团宝、糯米等网站纷纷表示今年将投入过亿资金用于宣传,而国内融资最多的拉手网CEO吴波日前更是透露道,拉手网每个月的市场扩展方面的费用都在千万美元以上。

  巨额广告投放背后是团购大佬的圈地之战,然而,在大肆吹嘘巨额融资赚足眼球的同时,各个团购网站对于盈利的话题却绝口不提,“烧钱游戏”还能够玩多久?或许已不再仅仅只是创始人的担忧。

  不妨采取一个折中的算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间,团购网站的总数已经超过3,200家,累计交易规模达到88.6亿元,预计2011年团购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240亿元。3000家团购网站的交易规模达到240亿元,按照目前10%的利润来算,如此之多的团购网站的利润也只有24亿,而上述不到10家网站仅在2011年的市场投放计划就已经接受了20亿,如此算来,目前市场投入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网站的实际营收。

  在此之前,艾瑞曾发布的一份关于国内团购网站市场研究的报告也显示,国内团购网站在进行邮件推送中,邮件打开率仅为17.5%,这与Groupon近乎60%的邮件打开率相去甚远。

  “不谈盈利,烧钱圈地”似乎成为中国互联网在新领域寻求突破口的一种新的途径,早期的博客如此,却早已沦为明日黄花,今天的微博和团购依然在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线,只是发展前景尤未可知。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团购网站还没有找到更加多元化的盈利方式的前提下,仅仅只有10%的利润却已经让团购网站在宣传方面显得近乎“疯狂”,难以想像的是,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的“烧钱”游戏,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好看好玩

用户评论

用户评论

  • 用户名
  • 评论内容

CNET Networks
Copyright ?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京ICP证150369648号 京ICP备1503964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