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首席内容官诺姆·珀尔斯坦(Norm Pearlstine)出任《商业周刊》董事长
导读:彭博社周二宣布成功收购《商业周刊》,并由彭博社首席内容官诺姆·珀尔斯坦(Norm Pearlstine)出任《商业周刊》董事长。该消息宣布后,珀尔斯坦便接受了国外媒体的采访,他在采访中对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前的决策过程以及收购后的战略进行了阐述。以下为采访概要:
改变观念
在《商业周刊》的出售过程中,彭博社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表示“有可能”收购,后来又称“不会”收购,但最终结果却是,彭博社成功收购《商业周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珀尔斯坦解释道:“我认为,与其他企业一样,我们最初也在观望。要搞清楚其中的机会并真正确定参与其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我们最初认为,这是一个较小的出版领域内的财务困境,同样遭遇这种困境的还有《财富》和《福布斯》。对此思考的越多,我们就越关注这一事件,也就从投资全球化的商业性杂志中看到了更多的机会。通过这种投资,我们就能够获得有别于彭博社传统竞争优势的其他优势。”
彭博社最终决定,综合这两种优势,便可以创建一个独特且强大的品牌,从而开展许多优秀的战略,假以时日,便可从中获得回报。
编辑为重
但此举无法改变财务现状。既然《商业周刊》的母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财富》和《福布斯》都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彭博社又如何能做到呢?对于曾经担任过《华尔街日报》编辑主任和时代公司总编辑的珀尔斯坦而言,问题的核心在于编辑。
他说:“所有杂志都是凭借编辑起家的,而我们拥有来自《商业周刊》和彭博社的一批优秀编辑人员,我们在全球72个国家设有146个办事处,编辑人员总数为2200人。这就使得我们有别于其他任何一本杂志。我们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提供深入详实的报道,从而打造一本非凡的杂志。我对此毫无疑问。”在被问及在时代公司任职过程中获得的哪种品质能够帮助他胜任《商业周刊》董事长时,珀尔斯坦说:“对编辑人才发自内心的赏识。”
数字机遇
珀尔斯坦表示,在去掉了重复数据后,按照comScore的数据计算,彭博社与《商业周刊》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之和为780万,他说:“两家公司之间的重叠很小。”他还表示,其中蕴含着独特且令人振奋的潜力。但是彭博社并未公布如何让彭博社网络版(Bloomberg.com)与《商业周刊》网络版(BusinessWeek.com)相互配合的措施。珀尔斯坦说:“在制定决策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互联网的魅力在于选择的多样性,而不是非此即彼。”
线下业务和网络版的商业事宜将由前雅虎高管凯文·克里姆(Kevin Krim)负责,此人今年早些时候刚刚加盟彭博社,他将向彭博社多媒体部门总裁安迪·拉克(Andy Lack)汇报工作。珀尔斯坦说:“我们此前开展了很多工作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多媒体业务。我们认为《商业周刊》的网络和移动业务将非常适合我们。至于如何开展战略,我们很快便会宣布。”
拓展触角
珀尔斯坦说道:“我们将如何拓展触角这个问题非常明确。《商业周刊》的付费发行量约为93.6万,其英文版的全球读者约为480万人。彭博社的主要受众是30万名注册了彭博社终端的用户,这些用户都颇具影响力。但是我们一直以来也希望能够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而且也的确有这种需求,从而拓展那些未曾注册我们终端的用户。由于我们对突发新闻的报道能力,所以这些用户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够为终端注册用户提供更好的报道,并由《商业周刊》来传播这些内容。”
加大投入
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后,是否准备对其进行投入?珀尔斯坦毫不迟疑地回答道:“肯定会。我们会增加页数,并专注于编辑工作,我们保证会成为真正的周刊,因为我们认为周刊在当前的市场中仍然具有价值。我认为,《经济学人》和《周刊》(The Week)正是凭借这一点,将自己与双周刊和那些减少出版频率的周刊区别开来的。”
看重员工
此前曾有传言说,彭博社将对《商业周刊》的编辑人员展开裁员,但珀尔斯坦却表示:“首先,我们收购《商业周刊》是为了对其进行投入。其次,我们缺乏消费级周刊的经验和技能。我们并不从事这种业务,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依赖于《商业周刊》的大量员工。第三,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我们已经与《商业周刊》的员工展开了有限的接触。我们与高级管理层进行过多次会面,我还与一些顶级编辑进行过4次会谈,每次时长约为半小时。我们已经就今后几周的工作达成了很好的共识,在此期间,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商业周刊》的每名员工以及《商业周刊》的业务。我们并没有就员工人数和遣散费的数目达成任何协议。”
但这并不意味着彭博社会全数保留《商业周刊》的员工。珀尔斯坦说:“《商业周刊》的财务面临困境,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我们则不得不开展一些对其业务有利的措施,但我认为,我们会加大投资和建设,而这需要大量人员。”(鼎宏)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