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1月17日 评论文章(文/梁钦):对于中国服务器产业而言,高性能计算已经逐步站稳脚跟,下一步就是要尽快推动国产高端服务器的发展。
高性能计算站稳脚跟
高性能计算的奖状又发了,中国历史上首台运算能力达到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该系统采用英特尔至强5500处理器,峰值浮点运算能力超过了1.2PFlops。未来,这套系统将被用于石油勘探和大型飞行设备设计及模拟项目。
事实上,在此前的10月底,中国高性能计算TOP100榜单发布时,这台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风头正劲的时候说点风凉话恐怕有点大煞风景。这里,我并不是说高性能计算的坏,而是在高性能计算大热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在服务器市场上的另外一个分支——高端服务器。
众所周知,服务器产业有两大标志性产品或者说发展方向,一个事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另外一个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信息化核心设备的高端服务器产品。
在高性能计算方面,我国积极运作,不管是服务器厂商还是科研机构都对高性能计算倾注了高度的热情。成绩也非常显著,不管是十万亿次、百万亿次,还是本届的千万亿次,中国高性能计算产业都跟上了全球产业发展的脚步。
高端服务器实力亟待提升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端服务器(包括小型机和大型机)市场则发展得不温不火。或者说与如日中天的高性能计算而言相比,高端服务器产业的进展甚微。
早在1993年之前啊,并没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和服务器的概念,当时流行大型机、巨型计算机等说法。当互联网出现之后,以提供网络服务为主、可以大规模民用的服务器才出现在国人面前。当时,服务器还是军队等机关才能研发使用,是每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产业化也未起步。
这个时候,时任浪潮技术副总工的孙丕恕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小型机——SMP2000,也催生了国产服务器的萌芽。在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立专项——“国产服务器推广和应用”项目组在考察之后,选定了浪潮和曙光分别承担IA和RISC架构服务器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但是,RISC架构服务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缓慢,反而是基于开放技术路线的IA架构服务器,在国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受到冲击的国际厂商们很快警醒了过来,通过价格战、渠道调整等手段反击国内厂商。技术实力的缺乏以及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让国产服务器厂商的进展非常缓慢。以至于多年以来,双方的较量陷入僵局,
反倒是,在高性能计算市场,国产势力发展的如火如荼。我国现在不但是高性能计算的制造大国,还是应用大国。尤其是到了现在,我国高性能计算已经在全球高性能计算市场站住脚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服务器市场的另外一个分支——高端服务器市场的进展亟待有所突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支柱,这之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产品应用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发展国产高端服务器势在必行
写出这个小标题事实上没有必要,因为发展国产高端服务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端服务器一般指采用RISC指令集、安腾指令集,支持8~64颗处理器的大服务器系统,具有性能强、可靠性高等特点,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各个层面核心系统的运行平台,在金融系统、能源系统、财政税收系统、国防安全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截止目前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这类产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IT应用市场而言,没有自己自主的产品,简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缺憾。
国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继续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端服务器的要求。
工信部科技司韩俊副司长曾指出,在信息化核心竞争领域,自主产品的出现,将会促使国家信息安全保证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国家信息战略整体目标的实现。
其实,我国高端服务器市场经过10多年的积累,在市场规模、产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浪潮服务器提出了发力高端的口号,向惠普、戴尔、IBM等国际厂商发起挑战。浪潮NF560D2 4路服务器,创下了22个月销售突破10000台的销售纪录。这看似是一个小事件,但是它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但打破了使国产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还进一步提振了国产服务器产业的信心。
国产服务器的代表浪潮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把他们推出四路服务器看做是搅局的话,那么他们在今年推出8路,明后年推出16、32路就应该是国产在高端服务器市场的崛起。
如今的IT业,成功和出名的门路有很多,在互联网大潮中,说不定搞个什么新鲜应用就能够发家致富,而浪潮多年以来一直做“单调”的服务器,另外,老凉还听说他们要做操作系统,除了CPU他们用英特尔的,其他东西都要自己做?!浪潮这个公司是不是太激进了呢?
不,中国服务器产业乃至中国IT产业的发展需要这样坚持、激进的公司。(本文摘自CNET科技资讯网梁钦的个人博客《IT娱乐周刊》)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