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综合 /WD

WD圆梦迎挑战,两巨头谁堪挽狂澜?

ZDNetnews 更新时间:2011-03-10 09:00:04作者:张广彬来源:CBSi解决方案中心

本文关键词: WD | 日立环球 | 西部数据 | 希捷 |

消费类市场——名至实亏

真正体现WD“王者”地位的,自然是在由桌面型硬盘与移动型硬盘构成的消费类硬盘市场(与消费电子类的CE型硬盘不是一个概念)。WD本来就在桌面型与移动型硬盘市场上各占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并以此出货量超越希捷,成为市场上出货量最大的硬盘厂商。加上日立的硬盘业务之后,在这两个市场上,WD都能占据半壁江山。

不过,恰恰是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让消费类硬盘成为收购后WD最不被看好的业务。

众所周知,桌面型硬盘利润很薄,富士通十年前就退出了这一市场,东芝和收购IBM硬盘业务之前的日立也不涉足。移动型硬盘曾经有不错的利润,但这一市场也早已聚齐了所有的硬盘厂商,搏杀非常惨烈。

或许有人会说,WD不需要在消费市场上获得太多的利润,有足够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可以掌握定价权,更好地杀伤希捷。但是,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本身利润已不丰厚,如果为了“定价”而进一步削薄甚至亏损,WD拿什么来填补这一缺口?靠新增的企业级业务么?先不说SSD的威胁,希捷那关就过不了!两相比较,消费类市场的定价权归不归WD还不好说,企业级市场的定价权可是在希捷手里的。

WD圆梦迎挑战,两巨头谁堪挽狂澜?

日立采用五碟设计的3TB硬盘Deskstar 7K3000

况且,收购完成后WD在消费市场上的份额还能否保持五成以上,也很难说,特别是移动型硬盘。一则收购完成之前,被收购方的销量肯定受影响,而流失的份额显然不会都进入WD;二则在技术门槛不高的情况下,较多数量的玩家很容易从市场份额“过高”者那里分一杯羹,通过收购得到的绝对统治地位想要保住,是很难的。

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的日立-IBM硬盘业务并购案。当年移动型硬盘还算“高科技”,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成立时,占有高达三分之二的市场。但是,随着希捷卷土重来推出Momentus,WD以Scorpio跟进,日立在移动型硬盘市场上的份额迅速被杀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立与IBM的合并,给希捷和WD创造了突破的空间。

无独有偶,2005年希捷收购迈拓(Maxtor)之后,在桌面型硬盘市场上的份额也有五成左右。我翻了一下收购消息传出后写的第二篇评论,看到时任WD亚太区副总裁的蔡耀祥的话:“迈拓被收购造成的市场流失,会首先被市场中另外的、也是惟一的独立硬盘供应商WD所得。”这句业已经过验证的良言,难道对WD自身就不适用了吗?(虽然桌面型硬盘供应商还有三星,但规模过小,影响有限)

要说例外也不是没有。同样是希捷收迈拓,两者简单相加,在企业级硬盘市场的份额高达66.2%,优势一路保持到今天(65%)。为何?进入门槛高导致参与厂商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捷技术优势明显——无论接口(FC-AL和SAS的发起者)或是转速(第一款10K RPM和15K RPM),是企业级硬盘市场上毫无疑问的领导者,不用加上迈拓份额就超过五成,收购只是扩大领先优势而已。

国外的分析师也有类似的观点。谈到WD的收购案,他们认为有两大输家。首先是为日立提供硬盘驱动器制造/测试设备的Intevac,据估计日立去年为其贡献了约20%的收入,而WD主要依靠Canon的Anelva,这就不用再解释了。其次就是为WD和希捷提供硬盘控制器芯片的Marvell,其中WD贡献了21%,而希捷不到10%——这个逻辑可以小解释一下:

1. 客户(特别是OEM)会更多地从希捷购买;
2. 流失的销量(特别是原来日立的部分)不会都跑到希捷那里;
3. 即使都跑到希捷那里,Marvell也入不敷出。

小结:WD在消费市场获得了统治地位,但要维持住很难,1加1小于2几乎是必然的,而希捷反而可以捞到实惠。

好看好玩

用户评论

用户评论

  • 用户名
  • 评论内容

CNET Networks
Copyright ?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京ICP证150369648号 京ICP备1503964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