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综合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创作需打破传统规则束缚

ZDNetnews 更新时间:2009-03-19 15:23:51作者:新华网

本文关键词: 网络文学 | 鬼吹灯 |

  3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以“互联网上的中国作家”为题目,对眼下正在火热的中国网络文学热进行了报道。报道开头举了一个例子,说几名犯罪嫌疑人按照《鬼吹灯》的描述,成功地从北京城外一座15世纪的坟墓中盗取出文物,而《鬼吹灯》便是中文网络小说的代表作。

  在一个月前的2月14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曾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了报道。CNN列出了三条他们对当下中国网络环境的观察,一是中国已成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二是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在各大网站网罗写作人才;三是中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日均页浏览量达到2亿。

  《时代周刊》和CNN两家媒体的主体报道,都指向了目前在国内影响很大的起点中文网——《鬼吹灯》的走红便源于此地,它的日均浏览量也并非2亿而是更高的3亿。在这两家境外媒体看来,《鬼吹灯》就是中国的网络文学代表作,起点中文网便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全貌。事实也好像与他们的发现不约而同,百度热门小说搜索前十名有八名来自起点中文网,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很多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肯定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如果网络文学就是盗墓、玄幻、穿越文学的代名词,那么它本应该具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何能够体现得出来?它的自由书写和开阔境界如何不受这些具有限制性题材的约束?中国网络文学除了《鬼吹灯》之外,还要涌现出多品种、多类型的代表性作品。

  起点中文网的成功源于其自身发展的长期积累,也和加盟盛大文学旗下之后的商业运作有很大关系。在《时代周刊》和CNN看来,商业的参与并没有破坏掉文学的本质,相反为文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之前几年,每每我们提到网络文学,总要作痛心疾首状,认为网络让文学变了味,商业会要了文学的命,但其实用全球化的视野看,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适当的商业赋予文学以合理的价值,将是无可阻挡的潮流。这也是外媒没有杞人忧天地替中国网络文学悲哀的原因,因为在国外,文学的商业化已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时代周刊》引用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的观点,“所有的书籍在大陆出版之前,需经过三道编辑,要花上数月时间”,“然而网络文学只要点击一个按键,就几乎能同时供大众阅读。”从需要通过重重审核,到自我掌握发表主动权,从数月时间到按下按键的一瞬,正是这两个巨大的变化,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发表和传播的壁垒被打破,让中国的写作者穿越了最困难的规则束缚,剩下的,就是看中国作家如何实现重新定位、找到自己在网络时代的位置了。

  但是,除了部分活跃的网络作家外,传统中国作家融入网络的过程十分艰难。体制内身份和作家在中国长期培养下来的优越感,让传统作家在面对网络时,要么体现出傲慢的姿态,要么表现出矜持的拒绝。打破这种心理障碍,居然比突破发表壁垒还要艰难。中国传统作家上网,位于上海的陈村算是先例,但直到余华在新浪的博客大获成功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将怀疑的心态收起,抱着将信将疑的心理走到了网络边上。去年11月,河南作家李春平凭借网络收费阅读月收入达到1万,成为轰动业界的新闻,而早在几年前,起点中文网年收入过百万的作家就有十余位之多了。

  中国作家身上的一直背负着难以卸下的包袱和担子,大到写作和发表,小到内容和形式,他们都被大大小小的“绳索”捆绑着,而网络文学,又迫切需要他们的参与来提高整体写作水平和思想境界,打破传统规则约束,在目前看成为了比写作本身还要重要的事情。

    

好看好玩

用户评论

用户评论

  • 用户名
  • 评论内容

CNET Networks
Copyright ?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京ICP证150369648号 京ICP备1503964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