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有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女性朋友,她的思想、做派、生活习惯很优雅、西化,英文也很强,找对象条件自然也很高,我们聊起她找对象的事时,她总说这个不行,哪个太土了…我开玩笑对她说:
“干脆你找个中产阶级老外得了,”
“不行,不行,咱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相比,就像鸡和鸭子、猴子和猩猩一样,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她认真地、严肃地摆了摆手说。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 我想了好多年,起码我想了10年以上。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关于中西方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下面举出来20个显著的不同,并分析其中部分原因。
1、人物性格不同
一般中国人、特别是成熟男人、文人普遍认为的正面性格应为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对应的主流观点的男人正面性格则应该是外向、直率。
完全相反的正面人物标准,其原因和历史上的文化教育历史有关,如中国人在18世纪前高等教育的考核标准是文科,能考上的状元(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状元),只考文章,写的好写不好没有量化标准,只要判官感觉上认为最好,就是状元,当了状元就能当官。
我唯一知道的历史上中国古代数理化成果只有勾股玄定律、4大发明和张衡的天文仪。
西方人在18世纪、19世纪、甚至公元前从古埃及流向西方的数理化,包括数学、几何学、化学、电工学等是他们的高等教育可量化的标准成果,西方人的文化英雄不只是写文章写的好,而是能发明、发现数理化定律的科学家,这些都是可量化的学科,西方人的文科状元则是已经出书立著的诗人、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当然文学作品是越内敛、越含蓄、不可量化为最好,而数理化学科的结论是越直观、越外露越好,而且有量化标准。两种完全不明的教育历史,当然培养出完全不同人的性格。
有人说,我个人的性格偏西方直观、外露,我不知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此,我爸爸经常告诉我要“含蓄点”,我真不知道他是在赞美我还是批评我。
自吹一下,我自己认为自己的性格中有西方人的直爽和外露,还有东方、日本人的细致和严谨。听到我这样的自我吹棒,我朋友们还加油添醋地说:你还有法国人的浪漫,哈哈,我真完美的肉麻。
2、文字形态基础不同
中国人文字的形态是以线条为主线元素,最多带有直角弯勾,连中文的数字表现也完全是直线的,西方人的文字以弧线为主流元素,从英、俄、法、德的字母开始,就有很多字母是弧线为基础,英文26个字母中就有一半带弧线的字母,俄文中弧线更多。
这种文字偏弧线的事实也直接影响到西方人的建筑的设计,西方的宫殿、教堂等公共设施建筑,无论是在哥特式时期基本尖型、还是在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基本圆型,没有角形平顶建筑。而中国人古代的建筑例如宫殿、民间的祠堂、庙宇、书院等的外观设计也受到以直线为基础的文字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弧形甚至是尖形的,只有角形的,当然这种风格随中国文字一起漫延到了日本、韩国。
3、建筑材料不同
说到建筑外形,不得不说建筑材料。
中国人的古代建筑除了长城是土坯筑成的以外,基本上用木质材料,而古西方人的建筑材料则以石头为材料。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易保存,更易失火毁坏。
这也造成了中国人的建筑不但易遭天灾失火而且爱被人为拆毁。
中国能够保存下来800年以前的建筑只有石墙和石桥,没有房子, 以石头为主料西方的建筑,肯定保存时间长。
以古希腊雅典卫城、奥林匹亚的建筑为例,全是石头砌的,有些已存在4000多年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也是石头彻的,虽然年代与故宫历史时间差不多,目前只有几百年历史,但凡尔赛宫再过5000年也没事儿,它肯定比木质的中国故宫保存时间长。
材料不同,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比西方讲究,木匠比石匠们活细,但没有西方石匠们在设计上和执行上大气有魄力,有力量。
我当然喜欢石头建筑,不仅仅只是因为它们便于保存,更重要的是它们天生带有地气。
4、文化流向不同
西方的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四周,如古希腊、埃及,再向古罗马、中欧、北欧自南向北漫延,从他们公共的建筑的代表教堂、皇宫就可以看出,从复杂的南欧建筑,流向俄罗斯、瑞典、芬兰,越往北走,建筑的外表越趋于简洁、简约。
而中国的文明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开始,自西向东流,从公元前黄河文明的夏、商、周开始,流了一千多年的明朝,从西安流到了南京,然后向南、向北,建都北京。
有一点与欧洲建筑相反,中国建筑越往南走越复杂,南方的庙宇比北京的要精致、复杂的多,而北方的庙宇却大气、粗犷。
关于中欧文化流向的不同原因,完全由于气候和地形造成。大不同包括了小不同,地中海沿岸气候温湿适于人住,流向寒冷的北欧,而中国黄河、长江自西向东流向,从干燥流向湿润、温暖的江南、西南、领南。
我当然春秋喜欢欧洲的南欧和中国的南方,冬天喜欢北方,来北京居住28年了,特别适应北京房间里的暖气。
5、绘画主体不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绘画主体是山水,人物只是点缀,而西方人的绘画主体自古以来就是以神(人物)为主体,最早的绘画根本没有山水,这是因为宗教信仰所至。
中国人在公元前的国教就是道教,道教是相信人天合一,崇尚自然、信仰自然。而西方的宗教势力一直大于政体,所以西方绘画在远古、中古甚至中世纪都是在画神、神话故事,与自然无关,所以以神(人物)为主体,直到中世纪之后,人物才出现在自然环境中,最棒的是19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把写实的风景画画到了极致。
我看到巡回画派中能感到俄罗斯冬天的寒冷、能闻道春天泥土的味道,能感觉夏天到狗狗、马儿们身上发出骚臭味,还能听到秋天里远处的钟声、感觉到冬阳光的温暖。
6、绘画的意境不同
说完了绘画的主体,必须要说绘画的意境,中国人的山水画的画法可以说主要是写意为主,讲究留白,角度主要用散点透视。
写意留白是一种高尚意境,特别是写意风格,西方到了19世纪梵高一代画家才达到写意、抽象的意境,留白就更不用说了,《富士山居图》中大量的留白己经将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到了极至。
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完全是人物的主观造成,这是由于等级制度、集权加上没有几何学、三维透视等科学理论的支撑造成写意留白和散点透视。
因此在中国绘画中,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的冲突也完全达到极至。
而西方人的绘画意境完全是人物写实,焦点透视。西方的写实人物是对自然界中最高生命的形式的解体、解构、理解加以组合,基本将自然环境排除在外,一直到了莫奈和马奈的绘画时代对自然的光引入了山水画和人物画后,才使西方的绘画产生了飞跃,直到照相技术的出现。
我个人什么画都喜欢,买不起就走到哪买到哪(画册),家里书柜里有一半是画册,另一半是百科全书和书典、名著。
7、工艺技术的不同
人人都知道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可中国人并不是人人都注意到了对应中国人的瓷器同一时期的玻璃则是西方人发明的。
可以这么说,由于中国人性格像黄河水一样的混沌、婉约、含蓄,在烧制泥坯时谨慎到了烧到500-800度时就没有魄力再加温了,烧出了美丽不透明的瓷器,而西方人性格像阿尔卑斯山脉一样的直接狂野,对泥坯直接加热到上千度,就烧成了透明的玻璃。
在当时,西方人的玻璃和中国人的瓷器一样在他们心里很精贵,是当时的高技术产品,只用于贵族或献给中国皇帝。
我小时候喜欢玻璃器皿,年纪大了喜欢瓷器,对青花、粉彩感觉一般,特别喜欢豆绿色的汝窑。
8、珍宝审美不同
以上关于瓷器与玻璃的比对牵出了另一个不同,那就是珍宝审美的不同。古代人中国人喜欢的顶级珍宝是翠,讲究的是底色、种、水头、块头等,而且像中国古代文学一样无标准,只能意会。而西方人的顶级珍宝是钻石讲究的4C(净度、透度、重度、切工、颜色等),像西方人遵崇的数理化科学一样透彻并有标准可循。
中国人喜欢的珍宝排在翡翠之后还有碧玺、白玉、玉隧、水晶、松石、虎珀、珍珠、玛垴、,据说,这与唐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系。僧人们手上的佛珠讲究七宝,唯独没有钻石,西方人认可的钻石的透明,中国人欣赏七宝的朦胧,并在朦胧中追求无止境地透明。
在这个层面上,西方人认可的最高级的宝石就像他们烧成的玻璃一样透明。
如果说瓷器和玻璃是人工烧成的石头,那么宝石、钻石和各种玉石是大自然烧成的石头。
我个人对中西方各种原料的首饰都喜欢,更喜欢设计,我认为手饰的贵重程度和价值有三分之一在设计,三分之一在做工,剩下的三分之才是材料 。
我带不起大钻石大宝石,就带设计独特的玻璃手饰,一样很美。
9、审美环境不同
中国古代,所有的艺术品都把皇帝所有,好东西、艺术家绝大多数藏在皇宫里,民间很少。一般老百姓也几乎不可能在公共场所欣赏到艺术品。
而西方不同,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放在广场上、放在人人都能进出的教堂里。我在在意大利佛罗伦撒的大街上、广场上能看到米开朗基罗大师的原作,我在凡提纲大教堂里还能看到拉菲尔绘画的真品。
除了集权造成了审美环境不同外,可能这与艺术品的材质有关,欧洲的石头雕塑当然可以放在公共场合,偷不走也不易损坏,中国唐伯虎的画总不能一直挂在大街上。
10、食物主体不同
古代的西方人食物以是小麦和肉类为主体,而古代的中国人食物原料则是以谷物和菜蔬为主体,我记得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结论有吃饭工具为证,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像鸟类一样,用嘴夹食物,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像野兽一样用爪子撕食物。
食物决定了性格,造成了中西方人物原生态性格不同原因之一。吃肉的西方人的性格中更具侵略性,所以西方人明目张胆地用武力占地盘,吃素为主的中国人用生意技巧,利用从商机会移民计谋占地盘。
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男人比女人爱吃肉,男人比女人更具侵略性。
我吃的食物很中国化,也很国际(意大利、日本料理是我的最爱)化,直率的性格怎么像西方人?但无侵略性,奉信看过即所得,不一定拥有。
11、饮料的原料不同
谁都知道古代西方人饮料以咖啡为主,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料就是茶叶。也就是说,古代西方人的饮料原料是植物的果实-咖啡豆,而中国人的饮料原料是植物的叶子-茶树的叶子。
两者相同的是都是来源于植物,作用都是提神醒脑。
我个人喜欢咖啡,总觉茶叶口感发涩,不如加奶的咖啡口感好。我这人也怪,吃的饭菜很中国化,饮料的喜好则纯西方。
12、制酒的原料不同
不难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男人们都爱喝酒,他们把酒都视为自己的精神图腾,无论喜怒哀乐、甚至生病都拿酒说事,但他们用来酿酒的原料不同,中国人一般用粮食做酒,例如大米、小米、高梁米等。
而西方人则用水果做酒,例如:用的最多的是葡萄。
当然中国人的酒色淡,西方人酒色深。
我滴酒不沾,什么酒都觉得难喝,闻了都醉,这可能也是我人生的遗憾。
13、衣服原料不同
谁都知道丝绸来自中国,很少想到毛线毛衣来自西方,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人穿衣的原料是来自于植物,而西方人制作衣服的原料还来自于动物。
但中国古代、现代人也穿皮草,但不会将其加工成毛线。
当然古代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制衣原料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会利用棉、麻。
我知道最适合自己的面料是纱、缎、细毛纺。
14、爱的定义不同
西方人由于宗教的关系,所倡导的爱大多数是指无血缘关系,不只是指血缘关系的爱,泛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爱,而中国人传统的爱把责任与爱混为一谈,把对父母、对儿女对亲友之间的责任当爱,把对非血缘关系的爱只当做是“做好事”。
从这点上,我绝对倾向于西方人爱的定义。
15、孝道定义的不同
中国对孩子们的孝道的教育是反扑式的,即我对孩子好,将来孩子就应该孝顺我,(这只是中国人强调的尊老爱幼的美德,注意,没有强调责任)这样的教育是两种不同生育观造成的原因。
中国农村人民说不出口的生育观是:生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生保姆、生朋友、生玩具、生保险、生希望、生自己没有达到的理想。所以农村人民拼命地给自己生保姆、生玩具、生保险、生希望…躲着生、改户口本年龄躲避节育,最近我刚听一位农民工说,人家都生,我不生亏了,生孩子多就等于生宅基地?!
这都是些什么?这也太瞧不起自己了,如果一代接着一代都这样生下去,都指着下一代,代代都会玩完,我要是他们的孩子才不愿出生给父母当保险、当玩具,我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否则我如有决定权,决不出生。
更可气的是,明知道生出来没能力养、教育,还要生,生出来不管,没能力扶养,没能力让孩子们受教育,让国家扶贫、救济、指望希望工程。
西方人对孩子的孝道就没什么教育,我对你好,你要对你下一代好就行,对我的义务,只是过年过节、有困难来看看我就行,我叫这为接历式的,和中国反扑式形成教育鲜明的对照。
西方人之所以不让孩子们反扑式的孝道,是独立的人格及社会保证体系所决定。
我之所以这么刻薄地谈中西生育观不同的问题,是这几年来我3次去农村扶贫,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还坚持去农村小学扶贫,我发现被动出生的孩子们没有错,我要尽丝丝力量让没有错的孩子们早日受到教育,改善中国人民的生育观。
16、爱情观的不同
我和一位美国姑娘有中国男朋友聊天,问她:中国男人和美国男人有什么不同?她说:
“有两处不同,一是中国男人把女人当成是‘我的人,’而美国男人把女人当成是独立的人。二是中国男人和女人外出时,愿意给女人拎包,美国男人不愿意,怕自己拎了女人包被街上的人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
我还认为西方男人喜欢、爱上独立思考、经济独立的女人,一个女人越独立,越被男人们喜欢,而部分中国男人则只喜欢精神上小鸟依人、经济上独立的女人。
我还有一位嫁了老外的女朋友对我说,中国男人对女人无条件地好,表现在女人特殊生理期不舒服,他们很照顾,而美国男人则认为,生理期不舒服是自然现象,不需要照顾女人。
17、政体的不同
我是说古代,不是现代。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政体就是集权制,而西方则一直是分权制,即使是1千年前古罗马统一后又遭受分裂。除此以外,中国和西方政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政教合一,而在中国从未有过政教合一。
定义一下中西政体:中国古代的政体以集权为主导,而西方的政体以分权式的政教合一为主导。
2002年后欧洲用欧元货币统一欧洲经济体,而去年发生的欧债危机却又面临着货币分裂的危机。
在我的感觉上,西方的一些小国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湖南、甘肃等省份关系一样,如果中国没有秦始皇之类的人物,中国各省也会像欧洲的各国一样,交流困难。不信,试看现在的淅江省的温州人遇到海南口人对话,如果没有普通话转换,也和比利时人遇到波兰人一样对话困难。
18、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
西方人对待家养的狗、猫之类动物的态度基本上是人狗平等,人猫平等,再穷的人和富人都是同样,因为他们视家养的动物为和自己同样尊贵的生命、为家人,视猫狗甚至野生动物为朋友,人与动物的交流是在生命层面上的交流。
可中国人多数人、特别是农村人称他们为畜牲,认为自己高畜牲动物好几等级,与它们的交流是人与畜牲的不平等交流。甚至可以任意虐杀、侮辱、吃它们。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价值观纯西方。而且我认为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达、文明、进步、高贵与否,和对待动物态度好与不好成正比,后者是愚昧无道德、落后的,我为这样的中国人而羞耻。
19、贵族的定义不同
中国古代对贵族的定义首先是皇亲国戚、然后是财富、其次是教育程度作为、人品,现在人叫他们为富二代、官二代,唯独不称他们为贵二代。
西方古代的贵族的定义除了拥有财富之外,还要受过高等教育、会玩(午蹈、骑术等)最重要的是还要勇敢、打抱不平、爱护自己领土上被自己剥削的臣民。
我对他们拥有多少不羡慕、不评论,我只关心他们的拥有回馈给了社会多少,回馈的越多越高贵,只是拥有叫富而不贵。
20、优秀男人的定义不同
中国西方自古以来对优秀男人定义是,中国人叫君子,欧洲人叫绅士,表面上好像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我理解的中国的君子是有礼貌,有分寸,说话算数、诗琴书画都会,从不欺侮弱者。而西方人所说的绅士除了有君子的特点之外,还善于主动去同情帮助弱者,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可以总结出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君子利己又不损人,而西方人所说的绅士除了不损人利己外,还助人为乐。
文化哲学家余秋雨认为,在中国古代不可能有君子,因为君子一般都要用考试来证明自己的才气,一旦考中又要用进官场来求得社会的认可。可一旦进了官场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都要和肮脏的政治打交道,因此抱着要当君子的希望的人去读书,进了官场后不是成不了君子,就是去山里当隐士,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上看不到君子,只能造就儒商。
结束语
我上面所说的西方,包括了欧洲和欧洲英国等国的移民地美国、西班牙的移民地南美,以及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当然,很多欧洲人不承认英国属于欧洲,理由是认为英国的地理位置只是欧洲的几个小岛,不能代表欧洲大陆。还有,如果是属于欧洲的国家,至少有两个国家说他们的语言,而在欧洲除英国(如果把爱尔兰、苏格兰都算英联邦的话)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说英语。
不管欧洲大陆人所说英国属不属于欧洲,但他无疑曾是西方的金融中心,法国和德国则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和科技工业中心。
我还有可能找出其他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但是意义不大,因为现代的中国、西方文化正在融合,正在取长补短,求大同而存、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的趋势正在发展、相互淹没这些不同。
另外我还发现,奇妙的是中西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在古代没有任何交流、沟通的情况下早已存在十个相同,请关注我博客的下一篇《中欧文化的十个大同》。
序号 |
方面 |
中国 |
西方 |
原因与点评 |
1 |
人物性格 |
内敛 |
外向 |
教育背景 |
2 |
文字基础 |
直条 |
弧线 |
不知 |
3 |
绘画主体 |
山水 |
人物 |
宗教 |
4 |
绘画意境 |
写意 |
写实 |
人物与自然视角 |
5 |
建筑材料 |
木质 |
石头 |
所以造成遗迹少 |
6 |
文化流向 |
西向东 |
南向北 |
与地形有关 |
7 |
食物主体 |
素谷物 |
肉 |
中用筷西用叉 |
8 |
酿酒原料 |
用粮食 |
用水果 |
黄白酒与黄红 |
9 |
饮料原料 |
植物叶子茶 |
植物果实咖啡 |
工艺不同 |
10 |
工艺历史不同 |
瓷器 |
玻璃 |
性格不同 |
11 |
手饰材质 |
翠 |
钻 |
蒙胧与透明 |
12 |
衣服原料的不同 |
丝棉麻皮 |
毛线 |
工艺不同 |
13 |
孝道不同 |
反扑式 |
接历式 |
体制不同 |
14 |
审美方式 |
藏品 |
公开 |
材料不同 |
15 |
爱的定义不同 |
血缘有关 |
与血缘无关 |
宗教原因 |
16 |
爱情 |
相互拥有 |
相互独立 |
观念不同 |
17 |
政体不同 |
集权 |
分权 |
历史不同 |
18 |
动物态度 |
人高一等 |
平等 |
层面不同 |
19 |
优秀男人 |
君子 |
绅士 |
价值观不同 |
20 |
贵族精神 |
高人一等 |
勇敢助人为乐 |
价值观不同 |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