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失去乔布斯 苹果迎来末日?新生?
龙年将至。可是苹果却在2011年失去了龙头乔布斯。2012,对于苹果是世界末日吗?看似有定数也有变数。
在8月份乔布斯退休时,老凉就曾写过一篇《乔布斯退休 IT业天平失衡》的博文。但是让人倍感遗憾的是,过两个月,乔帮主就与世长辞了。
乔布斯的离去,将对于苹果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库克是否能够延续或者让苹果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恐怕谁都不敢打包票。
从市场来看,苹果的iPhone、iPad以及MacBook等都卖得一如既往地好,但是苹果表面上的繁荣之下,是涌动的暗流,苹果在明,竞争对手多在暗,虽然乔布斯的极致为苹果打下了坚固的城堡,但是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以至于如果苹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攻破城池。
从产品线来看,苹果已经并非像前两年那样顺风顺水。
1、iPhone变得不酷。你可以说苹果有了更强悍的软件和服务,比如Siri、iCloud等,但这些并非独创、绝活。市场上有着太多的智能手机,虽然都还不能称得上是替代产品,但是他们内在与外形已经比前两年有了飞跃进步,人们看到比如诺基亚的产品时会惊讶,用着三星、HTC、摩托罗拉等时会觉得超值,用着诸如华为、中兴的手机时,会觉得很舒心。超高的价格,外形一成不变(也不能说不变,也在变),但是当人们看到骚蓝的N9或Lumia800的时候,会心里咯噔一下。当然你可以鄙视说这是科技以换壳为本。当然,你从地摊上花钱买一个蓝色的手机套戴上也成。我并没有说应用不重要。微软、诺基亚以及Google都在努力。2012年,苹果会祭出价格战吗?如果这样,其他厂商很受伤。
2、iPad四面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当然,说这个有点骇人听闻了。但是2012年,众家厂商虎视眈眈的局面将出现。Windows 8是一个动因,这将引爆传统PC厂商对于平板电脑的热情。通讯厂商对于平板电脑市场也将全面发力,摩托罗拉、HTC、三星等在今年已经显现实力。“非主流厂商”亚马逊的Kindle Fire已经写下了一个小神话,相信只要会不怕死的主儿都侵扰到iPad。当然了,看2012年iPad3到底有什么亮点。如果仅仅小改动,恐怕不足以吼住市场啊。
3、Air不能承受之轻。超极本将是2012年PC市场上最亮眼的产品,这一点毋庸置疑,看英特尔和众PC厂商的力度就能发现。可能很多苹果粉丝说,还不是照着Air抄的嘛?这一点我不去辩解,恐怕英特尔也经常面临这种质疑和拷问,让英特尔回答比较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Air之轻薄,并未成为每个家庭都拥有的产品。苹果的Air还不像iPhone那样大众,它相对小众。操作习惯等与PC都有不同。超极本可以算是Wintel对于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市场的觉醒之作。对于英特尔而言,2012年超极本不成功就成仁。(文/老凉)
【详细】
惠普失去李艾科 有了回到正轨的可能
2011年9月23日,惠普正式宣布,李艾科(Léo Apotheker)将不再担任公司总裁兼CEO,并退出公司董事会。对于一家于1939年成立的老牌IT厂商,在惠普72年的历史中,李艾科是其第6任CEO,也是在任时间最短的CEO。对于李艾科当初的上任,业界就有着诸多的怀疑,比如他此前在SAP的生涯并不辉煌,在他担任SAP公司CEO的合同还差8个月就要期满时,SAP董事会决定不再延长他的工作合同后,他突然宣布辞职。
另外,长期身处于SAP的李艾科,能否有经验和能力管理以硬件起家并因此有深厚硬件底蕴的惠普公司,值得观察。最后,从一个营业额不过百亿美元,员工人数约6万的企业到一个营业额超过千亿美元,员工达32万的企业,他是否具备Hold住的能力呢?当然,也有不少声音对于他当时 的加盟抱以希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其资深的SAP背景,将有助于惠普开拓软件方面的领地,让惠普不再是畸形的一条腿(硬件)走路,从而实现自我的升华与增值。但事实证明,李艾科让惠普失望了,其主要源自2011年的8月风波。
2011年8月19日,在2011财年第三季财报发布会上,李艾科正式宣布放弃WebOS的硬件支持,并寻求WebOS的下家以期出售。而WebOS则是李艾科的前任马克-赫德(Mark Hurd)于2010年4月收购的,意在打造全方位的惠普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与打印机等客户端产品,但不到一年半即宣告停止,紧接着他又说要分拆PSG(个人系统)业务,在业内激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他还宣布收购企业信息发现与语义搜索应用厂商——Autonomy,而就在此后一个月,李艾科黯然离职。
可以看出,李艾科的思路很简单也很直白,那就是要将惠普转型为一个以软件+服务为商业模式的后台化企业级IT厂商,将终端全部抛弃,全面向IBM学习。
我们知道,李艾科出身SAP,习惯了高利润的回报率,可起源于硬件,并在此有辉煌历史的惠普则不是靠这个套路挣钱的,所以当李艾科准备加强惠普软件实力之时,业界为之叫好,但之后准备全面转型至软件+服务之时,我必须要说他“矫枉过正”了。他实质上不是在优化惠普的产品组合,使之形成合力,而是在革惠普的命,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革掉惠普既有的,在云计算时代已经很好的根基,只是这个根基惠普的高层还不知道怎么用。
当然,李艾科还是给惠普留下了一些遗产,比如“瞬捷”战略,让惠普在云计算时代并没有落后,相反它整体云的理念要比最大竞争对手IBM提出的更早,支撑“瞬捷”的5大组成部分(融合基础设施、应用转型、信息优化、企业安全、混合交付)也已经日益成形,并深入人心,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整体化的宣传效果。
而收购Autonomy,虽然对其溢价过高有所争议,但不可否认,Autonomy的技术对于未来云计算时代的信息优化与检索有着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它与VERTICA一起将“削弱”数据库应用对于客户的直接影响,以信息优化为最终导向,从而帮助用户在云计算繁杂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中,准确而快速提取所有的相关信息。这显然大大加强了惠普在云时代的话语权。
不过,如今李艾科已经成为过去时,他8月份的一系列举动,以及事后惠普的一系列补救措施(宣布不分拆PSG,将WebOS以开源形式保留火种),都已经让惠普成为了业界的“笑谈”,我想这才是对惠普最大的伤害与损失。因此,从这点来说,李艾科的离去至少有了让惠普回到正轨的可能,但我们也希望后任者能保持李艾科好的方向,将惠普以硬件基因为根本,以软件和服务扩张为目标的路程坚定的走下去。(文/赵效民)
【详细】
惠普动能服务器失去Oracle 天无绝人之路
2011年3月23日,Oracle宣布停止一切面向英特尔安腾(Itanium)处理器平台的软件开发,这意味着惠普的动能服务器(Integrity)日后将与Oracle新品无缘。
从常理上看,安腾的主要支持者惠普可以算是收购Sun之后的Oracle的一大竞争对手,但还不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因为它没有自己的企业级应用产品(Oracle最大的竞争对手是IBM,双方的产品线旗鼓相当,所以也就不存在谁求着谁的问题,看看Oracle在CPU授权上给POWER的“优惠”就知道了),因此也非常容易受制于人,如果从竞争的角度出发,Oracle“掐死”安腾,于情于理也是说得过去的。可是在Oracle的官方新闻稿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原因——Intel与惠普将要放弃安腾,所以我Oracle也不陪你玩了。
其实,无论从竞争的需要,还是市场本身的后续的更新需求,英特尔与惠普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要放弃安腾产品线,因此从根本上看,我们不能否认Oracle的作法有扼杀惠普UNIX服务器的想法。
当然,在安腾的软件生态环境方面,Oracle的所带来的震动并意味着仅此一家。早在2009年底,Linux主要提供商红帽(Red Hat)就宣布不再推出支持新一代安腾的Linux操作系统,而微软也随后在2010年4月6日,也就是惠普基于英特尔最新的安腾9300处理器的新一代动能服务器的前夕,宣布自Windows Server 2008 R2以后的版本,不再支持安腾,再看看上面HP新品所支持操作系统列表,只有HP自己的HP-UX。
不过,Oracle的动作显然给惠普的刺激大得多,在Oracle宣布之后不久,惠普就不惜以法律诉讼为手段,向Oracle“讨要公道”,双方都在打用户牌,惠普称Oracle放弃安腾,是对动能服务器的用户最大的不负责任,而Oracle则指责惠普与英特尔共建“安腾的虚假繁荣”,欺骗客户,让客户蒙受损失。
但不管怎样,木已成舟,失去Oracle支持的惠普动能服务器的前景必然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惠普也因此加快了其关键业务系统部门(BCS,Business Critical System,下属动能服务器与高端x86服务器产品线)的转型步伐。
简单的说,就是面向未来的融合IT架构,结合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线,这就是2011年11月22日,惠普提出的“奥德赛”(Odyssey)计划。这一计划的主旨在于将传统UNIX和x86关键业务服务器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客户想在单一平台上兼顾UNIX与x86关键业务的需求。
在这一计划中,最大的亮点在于Superdome 2机柜所提供的采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刀片服务器(代号为“DragonHawk”)及可扩展c-Class刀片服务器(代号为“HydraLynx”),而在今后的两年内,惠普还将通过HP-UX的创新技术来兼容强化Windows和Linux环境。DragonHawk刀片源自Superdome2刀片兼容,可扩展至32插槽系统,而HydraLynx刀片源自BL860/870/890c i2刀片,最高8插槽,这种扩展能力,在当前x86领域是非常罕见的,处理能力与可靠性自不必多说,再加上惠普的融合基础设施理念,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选择,提高了关键业务应用部署的灵活性。
简而言之,惠普通过Odyssey可以绕过Oracle的封堵,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将新版的Oracle数据库与中件间部署在DragonHawk与HydraLynx刀片上,并将原有的HP-UX应用顺利迁移(目前IBM与Dell的x86服务器没有与DragonHawk与HydraLynx相匹敌的产品)。同样的应用模式也适用于微软、Red Hat这些不再支持安腾的软件厂商。微软公司SQL Server市场副总裁Eduardo Rosini,与Red Hat执行副总裁兼容产品与技术部总裁Paul Cormier,就在新闻发布当天表示,他们的关键应用环境将会在惠普的BCS高端x86平台中再次重现,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Odyssey计划本身对于安腾的复兴,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动能服务器在UNIX业界仍然是比较惨的, Oracle的决绝,仍然会对未来的用户选择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用户指定非UNIX不用时),不过惠普的Odyssey计划则让业界评判的视角脱离开CPU平台层面,而是从一个全局的系统层面来重新审视。这也符合惠普的融合基础设施(CI)的理念,不管是何种关键应用,未来都可以在Odyssey所提供的全新平台上安家,并能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所以,安腾平台的前途似乎倒没有那么重要了。总之,从动能服务器所在的BCS整体来说,Odyssey计划毫无疑问的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它为惠普在从软件厂商与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中,走出一条新颖的BCS服务器的复兴路线提供了可能。当然这最终还要看惠普的执行能力与客户的维护能力了。(文/赵效民)
【详细】
中国失去HPC性能王座 竞争力下降?
自从2010年末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天河一号”凭借2.7Pflops(2.7千万亿次)的浮点性能冲上国际高性能计算排行Top500榜首以来,中国在全球HPC领域一时间成为了焦点。“第一名”、“首个采用国产处理器冲上Top500前十名”、“CPU+GPU异构”等多个名词充斥在媒体的报道中。然而很快就有声音对国内HPC的发展产生了疑问:中国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快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么?
这一发问出于中国的经济比重,绝大部分Made in China的工业产品均是走加工代产以及低技术含量制造的路线,真正能有多少制造业产品和设计需要HPC的辅助,又有多少HPC在市场中产生实际效益?面对这样的质疑,笔者也询问过包括上海超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均表示,目前超算系统总能在装备不久之后就被应用需求占满负载——这体现了国内经济转型的一个侧面:对HPC需求的增长体现为对设计的精密度和原有成本的缩减(仿真等)。
而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外资力量和西方先进技术引入的前提下,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例如一汽集团等大型汽车制造集团开始用超算系统模拟汽车的碰撞试验;而中石油等能源企业在油藏勘探等方面也早已经尝到了超算系统带来的甜头——原本的油藏勘探所需要分析地震波的时间也大大缩减了。
当然,以上需求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如果从战略角度出发,那么高性能计算的战略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国家才会在天津、深圳和山东建设三套超千万亿次的计算系统。
2011年日本的“京”超级计算系统在6月份的top500榜单中就以8.16PFlops的运算性能夺得第一,而10月底的榜单中“京”继续扩建达到了10PFlops的超强性能。这打破了由“天河一号”创造的性能纪录,也夺取了第一名的宝座。
就在媒体大失所望的时候,全国产自主研发的“神威蓝光”超算系统一鸣惊人的发布,其亮点并不是性能如何高超,而是全自主的处理器核心“神威SW1600”处理器。与“京”一样,神威蓝光并没有采用目前通行的“CPU+GPU”的异构方式(为冲击性能嘛,可以理解),而是全部采用了CPU做计算。从应用角度来讲,CPU要比GPU容易编程的多,这也是国内超算系统走向成熟的又一表现。
笔者相信,未来国内HPC领域一定会在现有“龙芯”、“飞腾”和“神威”三大国产处理器核心中另有发展。而随着未来众核MIC架构的引入,超算系统将很轻易的达到千万亿次,国内HPC在应用扩展的前提下,不再以性能为先,其发展脚步和方向也开始走向成熟。(文/阡陌客)
【详细】
戴尔EMC:塞翁之意不在马
人常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年下半年存储领域最重要的“失马”事件也许就要算戴尔公布与EMC终止转销合作关系的消息,这意味着戴尔将不再转销所有EMC存储产品,包括戴尔贴牌、EMC OEM的CLARiiON、Celerra、Data Domain和VNX产品。不像彼时牵手时的高调,此时二者分手得非常低调,正式成为“敌人”。
暂且不论谁是塞翁谁是马,二者的转销合作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时间,分手难免让人唏嘘,但事实上,两家厂商都从合作中获益匪浅,而且,塞翁失马,未必是祸。
早在2001年11月,戴尔宣布转销EMC的CLARiiON中端存储产品,在此之前,虽然戴尔已经有PowerVault产品,但总体而言仍是偏向硬件的低端产品,软件和服务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转销开始之后,戴尔贴牌EMC产品并提供一些具有附加值的功能和支持服务,使得这一情况有所好转。
在2007年戴尔宣布收购EqualLogic之后,戴尔转销EMC CLARiiON已经占总销量的1/3,贡献收入超过10%,其中应该包括很多软件和服务。
可以看出,戴尔透过与EMC的合作看到了这个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但显然“肥水不流外人田”卖自己的产品会得到更多好处,于是戴尔通过一系列收购来补充自己的发展版图:除了收购EqualLogic之外,戴尔还在2010年相继收购Exanet获得横向扩展NAS、收购Compellent获得FC存储,收购Ocarina获得数据压缩和优化技术。
而EMC也正在从一家单纯的存储厂商逐渐发展成为覆盖虚拟化、安全一直到现在做面向服务器的硬件,难免会和之前一些亲密的合作伙伴形成更多的竞争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利益的艰难博弈。
今年年初,EMC将CLARiiOn与Celerra产品线整合成VNX统一存储,并推出了Data Domain和Isilon的新一代存储产品线。此时戴尔与EMC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分手传闻甚嚣尘上。
而后10月份,EM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图斯来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正式终止合作的事情作出回应:“我们现在没有关系了!”他虽然没有对戴尔作任何评论,但是EMC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
乔图斯声称EMC找到了更多新的合作伙伴关系,颇有“送走一个戴尔,迎来千万个新伙伴”的意味,称这不仅对EMC没有实质性影响,反倒让渠道合作伙伴放下了包袱——不用再担心和戴尔之间有任何冲突或者竞争了。
如IBM和惠普一样,戴尔正在搭建一个由它自己掌控的IT生态系统,通过收购形成一个日渐完善的、覆盖从服务器、网络到存储等等的IT技术堆栈。而试图通过VCE联盟做到这一点的EMC,则要考虑自己在竞争力方面是不输这些“多面手”的。
所以说,戴尔与EMC的分道扬镳,重要不是福祸,而是得到的价值,以及找到比马更合适的工具。(文/刘杰)
【详细】
思科放弃消费产品Flip业务 是否操之过急
2011年4月12日,思科宣布关闭旗下消费产品Flip业务,并裁员550人。虽然那时Flip摄像机依然是亚马逊上销量最高的摄像机,但思科CEO约翰·钱伯斯仍果断的放弃了这一仅仅加入思科两年的消费产品业务。
与2009年思科以5.9亿美金收购Flip业务,在业界饱受质疑一样,放弃Flip的举措也同样让许多看好Flip前景的分析师和业界不解。虽然小型消费产品向着整合功能的方向发展,但思科没有选择出售Flip业务,而是决然的放弃消费产品Flip业务,是否有些操之过急了?
Flip业务虽然并不适合思科的长期战略,但依然有利可图;而且从销售额和员工数量方面看,这样放弃的效果确实杯水车薪;此外IT消费化的主流趋势,使得热门技术已经逐渐从企业级向消费级转化,如何取悦并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的原因让思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是Flip业务?
在当时看来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思科急于给投资者,和对并不看好Flip业务的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一个说法,因为持续在资本市场和网络市场份额方面的低迷,已经让投资者和分析师们无法忍受,看些数据:2010财年思科毛利率从2003年的70%收窄至64%;2011年初,在放弃Flip业务之前,思科的股价跌幅达到了13%;2011年第一季度,思科全球交换机市场份额下跌5.8%至68.5%时,惠普公司的市场份额却由9.5%升至12%,Juniper的市场份额由1.5%升至2%;也许思科是意识到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不适合每个科技巨头。
但回过头来看最可能的原因是:放弃Flip业务,可以放出钱伯斯希望未来思科依托路由交换等优势业务,拉动思科回归的强有力信号;同时,Flip业务与其他主营业务的低协同效应,让思科最终放弃了她。
除了Flip业务,思科的消费业务还包括Linksys无线产品线,机顶盒业务和数字视频会议系统业务,他们的整体销售收入只占到了思科全部收入的很小份额,但其他三条产品线可以与主营业务形成协同效应。那么思科要专注主营业务,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升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给业界和投资者加强信心,放弃Flip此举势在必然。而且很快业界就看到,思科宣布精简运营模式,对其业务架构和运营做重要调整。放弃Flip,思科的战略调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2011年5月,思科宣布将精简销售、服务和技术事业部门,专注推动网络和互联网发展五大领域:核心路由、交换和服务,协作,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视频,业务转型的架构;并在2011年7月一次性裁员6500人;2011年9月,钱伯斯同意留任未来三年继续担任CEO,并在全球市场叫板华为。战略调整,裁员,留任能否改变思科之前在资本市场和网络设备市场份额方面表现的颓势呢?思科关闭IT消费化的前景之门,是短期策略还是长期战略?在思科进行大刀阔斧变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思科开始正视竞争对手所带来威胁,坦诚的面对之前的战略失误,确定切实的营收目标和钱伯斯力挽狂澜的决心。立竿见影的效果还不明朗,但财报和一些数据表明思科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已经止住,在资本市场的气象开始回暖。思科能否在钱伯斯带领下重塑辉煌?我们拭目以待。(文/陈毅东)
【详细】
金蝶失去云计算先机 或可厚积薄发
2011年占得IT热门名词头榜的一定是云计算,国内外IT厂商纷纷宣布各自的云战略,在宣传上也是处处以云计算为开场语。IBM云计算高峰论坛、惠普云世界大会、SAP商业同略会暨全球技术研发者大会、用友技术大会……无论是否以云命名,今年各家厂商的的重大会议都将云计算作为重要的议题,也是宣布其各自战略和优势的大会。
云计算来临时,业界认为国际厂商有着其传统的优势,但是对于国内厂商而言也将会是个契机。2011年,国内的SaaS厂商纷纷借着这个契机将自身的产品向云靠拢,而对于传统的管理软件厂商,也是向业界展示其部署云的决心和信心。用友年初就发布了其集团的云计算战略S+S,其下的各个事业部包括用友华表、畅捷通、伟库等也是借着集团的策略纷纷向云靠近。
但是这其中去看另一家国内的传统管理软件厂商金蝶,情况却大不同。
在今年年初,金蝶首先迎来了其新任的CEO——来自IBM的冯国华。1月17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对外宣布,自2011年1月17日起聘任冯国华先生担任集团总裁(President)、兼任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简称金蝶中国)CEO。冯国华先生将参与集团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负责金蝶管理咨询、解决方案和管理软件业务。
冯国华的上任,并没有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带来极强的IBM风格,只是明确传达了金蝶将转型管理与IT解决方案服务商。关于集团的云计算战略,也是徐少春在某次会议上提出的中国管理云,而对于外界来说依然是不知所云。
在外界云声不断时,金蝶依然在畅谈其中国管理模式,各个事业部的成长速度也不如外界所期待的那么顺利。
从云计算的宣传上,友商的SaaS宣传和中间件的云计算创新给用户留下的印象还较为深刻。但是从效果上看,分散的点的宣传并没有让用户对于金蝶的云计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金蝶2011年整个市场宣传上来说,基本是上半年气势恢宏,而到了下半年在执行力上却远没有做到。
金蝶在2011年可以说是失去了占领云计算话语权的先机,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发改委的十二五规云计算专项基金扶持厂商的名单中有金蝶,同时金蝶中间件也作为入选云计算国家标准工作专题组的唯一软件厂商。这些又让业界看到了金蝶在2012年云计算的可作为之处。
2011年,业界还是普遍谈云概念时,金蝶避开了谈概念的风潮,或也避免了务虚的嫌疑。2012年,随着组织架构的稳定、国家政策的一些支持,金蝶或将推出集团整体的云战略,中间件无疑会是重中之重。
徐少春在年底的一些场合中,也表示了明年金蝶将通过收购提升云方面的能力。2012年或将是金蝶厚积薄发的一年,如何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如何形成集团统一力量也会是金蝶制胜的关键。(文/丁慧茹)
【详细】
联想失去柳传志:万事俱备 杨元庆担当重任
在交出“第二财季营收77.86亿美元、同比增长35.18%,净利润1.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88.89%”的出色成绩单后,11月2日,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32个月的“杨柳配”宣告结束。
早在2009年2月柳传志临危受命重回联想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杨柳配”终结的一天早晚会到来,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快的原因在于联想在柳传志回归的短短32个月内就实现了PC占有率13.5%、超越戴尔成为全球老二的目标,而最新财季创纪录的好成绩,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助力。柳传志说过“联想重回正轨的一天,就是我离开的时候”,如今正是柳传志离开的最佳时机。因为是有备而去,联想内外已经万事俱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流传甚广的“柳传志语录”中,“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管理三段论最为著名,其中“建班子”排在第一位,而柳传志也把这句话诠释得最为精妙。杨元庆、刘军、陈旭东、陈绍鹏这些跟随联想打拼数年的功臣、核心领导层,几乎都是一毕业即进入联想,此前的职业生涯是一张白纸,全盘接受联想文化、对联想和柳传志忠心耿耿;另外,柳传志除调教有方外,在重回联想的这几年在业务布局上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让这些悍将在各个业务线上把控联想全局。杨元庆统帅全局、打造国际化的联想;刘军负责联想未来至关重要的业务——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陈旭东镇守联想大本营——中国区业务;陈绍鹏调任联想控股,担当柳传志最为看好的农业重任。这些悍将年龄都在四十岁上下,正是精力旺盛又心智成熟的年龄,柳传志的离开正好让他们更能够在战略方针不动摇的情况下在各业务线上大展身手。
而柳传志另一明智之处,就是早早定好接班人。在十几年前他给杨元庆的一封信中,就表示“在别的国有企业,都是上级领导钦定企业负责人,下面一般都是心不服,所以领导班子很难团结。我如果不提前考虑这个问题,而像一般国有企业一样到时候再定,也不是过不去,只不过在联想进一步发展时,可能在班子问题上留下隐患。”,可见对接班人一事,他是希望早早定下来。那时候他就询问杨元庆“你是不是真有这份心思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在联想集团内部,杨元庆在柳传志的培养和扶持下已有极大威望。而年中杨元庆增持公司股票,个人持股比例上升为8.7%,成为联想集团第一大个人股东,既让其作为接班人彻底“落听”,也把他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紧相连。
当然,杨元庆自身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以今年两起重大收购:年初收购NEC、年中收购Medion来看,这是自2005年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以来,联想在国际化领域取得的最大突破。而过去一年在杨元庆的带领下,成熟市场业绩首次超过中国,也让联想真正成为了跨国公司。杨元庆既有柳传志的稳重,又比柳传志多了几分闯劲。柳传志就曾如此评价杨元庆:“杨元庆有闯劲。我习惯于踩20步再跑,杨元庆是踩5步就跑。其实,把路踩得过实也是危险。他的部署和运作我还是很有感触,有眼光。”
在柳传志卸任一周后,杨元庆就携LEC(联想最高执行委员会)八人核心成员高调亮相,虽然当时没有宣布什么重大信息,但是亮相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讯息,表明杨元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稳定。
而对于柳传志个人来说,他离开联想集团,将拿出全部精力用于联想控股。联想控股的目标是在三年左右上市,但其实无论上市与否,联想控股的成功都是联想集团的强大后盾,毕竟联想控股依然是联想集团最大的股东。(文/张晓楠)
【详细】
诺基亚放弃Meego 微软得到诺基亚
MeeGo是个短命的移动操作系统,从推出到被放弃不到两年。
它在2010年2月由诺基亚与英特尔共同宣布推出,它结合了诺基亚的Maemo及英特尔的Moblin。继2011年2月诺基亚CEO 宣布放弃 MeeGo系统并转向使用微软的Windows Phone 7之后,2011年9月,MeeGo的另一个主要合作者英特尔也宣布放弃MeeGo,这代表Meego彻底被抛弃。
在Meego被放弃的事例上,得到的教训一是再次印证大厂商结盟合作的产品鲜有成功的案例,微软和英特尔以前合作得很成功,那是因为他们一软一硬各做各的,以我为主。二是硬件厂商合作搞操作系统是更难完成的任务。
MeeGo失败让诺基亚下决心和微软结盟,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也让不少咨询和调研机构看好。
在乔布斯去世的半年前,Gartner和IDC都力挺该阵营。两家著名的调研机构都预测由于诺基亚的用户将转向微软的Windows Phone,2015年微软阵营的份额将超过苹果的iPhone。
不过,他们的预测从目前看并不乐观。诺基亚和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是近两年双双份额下滑速度很快的厂商。按照2011年三季度的数据,最近一年,诺基亚的Symbian份额已经在2010年3季度36.3%的份额下滑到2011年3季度的16.9%,份额损失了近20%。微软份额也从2.7%下滑到1.5%。
有人把双方合作比作抱团取暖,认为他们和苹果iPhone和Android阵营相比依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不过,我还是想力挺一下双方的合作:智能手机是一个快速增长而且多变的市场。Android阵营能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把份额从零升至50%,这说明该领域目前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参与者都还有机会,对一向喜欢后发制人的微软来说也是如此。双方的好消息是,苹果的份额也开始下滑了。
当然,究竟2015年微软Windows Phone阵营能否真的超过苹果iPhone,我认为2012年将会是决定Windows Phone成败的关键之年。(文/蒋湘辉)
【详细】
戴尔失去PC榜眼:将创造更大利润
今年第二季度,不论是IDC还是Gartner,在对全球PC市场的报告中都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在季度出货量上,联想首次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我们看到了联想的欢欣鼓舞,但同时,我们并没有看到戴尔的失落。
原因何在?
失去榜眼位置对于戴尔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祸事,正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首先来看看戴尔本财季的财报表现。
戴尔2012财年第一财季营收1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净利4.41亿美元,同比大增52%。来自大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长25%,达到42亿美元,笔记本销售额上升18%,营收46亿美元,台式机销售增速最慢。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销售额同比上升39%,达18亿美元;服务营收大涨53%,达19亿美元。
而第二财季中,戴尔的营收为15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为8.9亿美元,增长63%。来自于大企业部门的营收为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运营利润为4.48亿美元,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9.8%。戴尔第二季度来自于公共部门的营收为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3%;运营利润为4.84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0.9%。戴尔第二季度来自于中小企业部门的营收为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运营利润为4.04亿美元,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0.9%。戴尔第二季度来自于个人消费者部门的营收为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运营利润为7300万美元,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5%。
再来看看第三财季的数据,这期间,戴尔总收入达到154亿美元,同比持平;但运营收益11.4亿美元,同比上涨12%,净收入8.93亿美元,同比增长9%,每股盈利0.49美元,同比增长17%。大型企业业务第三财季营收达到45亿美元,同比增长4%;企业解决方案和服务营收达到19亿美元;运营利润达到4.41亿美元,占季度营收的9.8%。公共市场业务第三财季营收达到44亿美元,同比下滑2%;运营利润达到4.63亿美元,占季度营收的10.6%;企业解决方案和服务营收达到16亿美元。中小型企业业务第三财季营收达到37亿美元,同比增长1%;运营利润达到3.86亿美元,占季度营收的10.4%;企业解决方案和服务营收达到11亿美元,创下新高记录,同比也增长18%,其中服务器营收增长18%、服务营收增长23%、存储产品营收增长9%。消费者业务第三财季营收达到28亿美元,同比下滑6%;运营利润达到7600万美元,占季度营收的2.7%。
这些财务数据也许你会觉得非常不直观,那我们可以来看看一条主线。
在过去三个财季中,戴尔的营收额分别是148.7、156.58、154亿美元,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但是运营利润从4.41亿提升到了8.93亿,翻了一倍。在这每季度接近9亿的运营利润中,消费业务仅仅贡献了7000多万美元。
我们不难看到,全新的戴尔战略正在生效,三大企业事业部几乎贡献了戴尔全部的利润,在营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戴尔的运营利润节节攀升。
目前,戴尔的业务中心正在发生着转移,他们不断的重视企业级、服务这些高利润高回报的领域,PC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满足股东们的要求。
对于戴尔来说,今年失去的榜眼的位置,但是他们的季度运营利润在三个季度中就实现了翻番,失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带来痛苦,反而坚定了他们转型的决心。在过去的这一年,戴尔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戴尔可能将会展示给我们更多“福”的一面。
(文/李钧)
【详细】
往期回顾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