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新闻频道>信息化>“去IOE”究竟是人为的推动?还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邮件订阅订阅:

“去IOE”究竟是人为的推动?还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摘要:4年前,阿里集团为解决业务快速发展而给IT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启动“去IOE”战略时,肯定不会想到,如今“去IOE”在国内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作者: 来源:CNET科技资讯网 2014年04月04日

关键字:去IOE

4年前,阿里集团为解决业务快速发展而给IT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启动“去IOE”战略时,肯定不会想到,如今“去IOE”在国内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所谓的“IOE”,指的是以IBM 、Oracle、EMC为代表的小型机、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所组成的IT技术架构。其中 I指IBM p系列小型机;O指的是Oracle的数据库(RDBMS);E指的是EMC的中高端 SAN 存储。

而“去IOE”,指的是在企业IT建设中,以开源的数据库软件来替代Oracle的数据库系统,以PC Server替代EMC的存储设备、IBM的小型机,以达到降低成本、使IT架构更加灵活的目的。

可以看到,“去IOE”无非是一种新的IT技术架构和建设思路。对于用户而言,根据自身的业务和IT应用需求,可以选择“去IOE”这一技术架构,也可以采用“IOE”来进行自身IT系统的建设。这本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加适合自己的需求。

不过,从2013年开始,“去IOE”开始逐渐在国内升温,并有逐渐演变为一场“运动”的趋势。在“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去IOE”更是被一些人上升到国家信息安全层面,认为“去IOE”是保证我国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并呼吁用国产IT设备、系统全面取代国外产品。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去IOE”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去掉“IOE”之后,是否就真正的实现了信息安全?在“去IOE”运动的背后,又隐含着哪些利益的驱动和推手?

阿里集团的“去IOE”之旅

阿里集团的“去IOE”之旅,始于2009年年底。

图 阿里集团去“去IOE”之旅

沃趣科技CEO陈栋,当时曾任阿里集团DBA团队资深经理,可以说亲历了阿里集团“去IOE”的整个过程。在陈栋看来,阿里集团的IT建设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三国演义的卷首有一段经典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觉得这段话同样适合IT行业的发展轨迹。”

据陈栋回忆,在2004年时,阿里集团采用的还是PC服务器,但随着企业业务的高速增长,PC服务器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系统宕机的现象越来越多,此时,PC服务器已经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影响。

因此,在2005年时,中国互联网界第一台IBM小型机在阿里集团落户,从此阿里数据库都逐渐变成了IBM+Oracle+EMC 的技术架构。之后两年,虽然业务发展很快,但“IOE”架构的稳定性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系统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时间到了2008年,突飞猛进的业务压力,使得小型机和高端存储不断扩容,成本压力巨大。“这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被绑架了。”陈栋说。

当时,阿里集团正处于业务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淘宝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对于企业IT系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之前,阿里集团在IT建设方面采用的是Oracle的数据库、IBM的小型机、EMC的存储设备。众所周知,这些IT产品在价格方面都比较昂贵,如果按照高速增长的计算需求来购买相应的设备和产品,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另外,像阿里集团这样处于高速成长中的互联网企业,对于IT系统和架构的灵活性要求很高,而“IOE”的产品在产品体系方面相对比较封闭,这就限制了阿里集团自身技术潜力的发挥。

“出任何问题都要找原厂,做一些数据收集或者是开发也只能照原厂。曾经有一次,系统出现了问题,整整一下午我们都束手无策,什么都做不了。”陈栋说道。

而一旦在业务高峰期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阿里集团的影响显然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说在双11时,会出现非常极端的一些问题。而这种问题如果要求助于那些厂商,厂商也要拿具体业务数据做定制化的开发,这中间来来回回的时间成本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例如阿里双十一凌晨那一瞬间可能几个亿的交易就过去了,而此时如果出现问题,在‘IOE’的架构下,我们的工程师到最后除了等待,什么都不能做。所以说‘IOE’确实让我们当时的技术面临失控的风险。”阿里技术保障部DBA负责人周宝方曾在演讲中这样介绍道。

周宝方表示,当时阿里集团之所以启“去IOE”战略,主要有几大因素:集中式的严重制约(集中式强大单点远远满足不了阿里特别是当时淘宝爆炸式业务增长应用的模式,这里可分为三个方面,稳定性、跨IDC容灾切换、快速扩容);技术面临失控,创新潜力受限;专用设备规模化场景下诸多限制;成本;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显然就成为阿里集团技术团队的工作重心之一。而在2009年时,随着IT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逐步成熟。特别是PC服务器处理能力和性能的提升、开源数据库软件,以及存储技术(MySQL/OceanBase/RDS)、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流技术等的成熟,使得阿里集团技术团队认为,可以尝试用开源数据库加PC服务器来代替“IOE”的产品。

“特别是PC服务器CPU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去IOE’成为可能。”陈栋说。

事实上,2008年1月,英特尔公司发布的Nehalem架构CPU,对于阿里集团之后实施“去IOE”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Nehalem架构CPU的单核计算能力已经POWER5处理器相差无几。如果再能够把PC服务器的稳定性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那么取代小型机还是有很大的操作性的。”

此外,磁盘技术的发展,也给“去IOE”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尤其是Flash技术的出现,我认为在数据库环节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同传统的高端存储设备相比,Flash在吞吐速度方面大幅提升,而成本方面却大大降低。”陈栋分析道。

丁香园网站CTO冯大辉也曾撰文对此进行分析,他认为,硬件的进步给技术体系的变迁做好了铺垫。在他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关键词是SSD(固态硬盘)。而如果没有SSD的技术成熟以及在商业应用上被普遍接受,“去 IOE”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知道机械硬盘存储的性能数十年几乎没得到什么大的改进。但 SSD 相比机械硬盘来说,则是质的飞跃。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做 I/O 容量规划的时候都会发愁,因为即使已经使用上了很高端的 EMC 存储设备,但实际上只要应用层 I/O 没有命中到存储内存,直接打到后面的磁盘上,几乎没什么抵抗能力。比如当时一个硬盘极限能撑 100 多个 I/O,100 块硬盘也不过是万把个 I/O 就不行了。 但这样的 I/O‘打击’对 SSD 来说,则不是什么大问题。SSD 给解决IOE体系最大的瓶颈 – I/O 能力提供了硬件先决条件。”

开源软件的迅速成熟也给“去IOE”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事实上,最近几年MySQL体系的软件进步是相当惊人的,各种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得益于不少知名互联网公司(比如 Facebook)在使用MySQL的同时也将其技术改进回馈给技术社区,把技术方案分享给业界,业界在吸收这些技术的同时再次回馈给技术社区,形成正向的反馈,极大地提升了开源软件在商业领域的竞争力。

技术方面的发展为阿里集团的“去IOE”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10年1月开始,阿里集团正式启动了“去IOE”战略。事实上,阿里集团的“去IOE”之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尝试和替代的过程。最初的尝试是从淘宝开始的,首先是实现商品库Oracle数据库的读写分离,“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尝试把一些不重要的业务迁移到MySQL上,核心业务开始梳理接口,为未来迁移到MySQL做到分库分表做准备,同时培养MySQL 人才 。”陈栋介绍说。

之后是尝试去掉小型机,到2011年7月,在启动“去IOE”战略一年多之后,淘宝的商品库实现了“去IOE”。“2011年时,淘宝最核心的用户中心、商品完成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迁移,连交易系统也开始向MySQL迁移。”陈栋说。

之后3年多时间,阿里集团开始在内部全面推行“去IOE”。到2013年5月,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机在支付宝下线。两个月之后,淘宝重中之重的广告系统使用的Oracle数据库下线,这也是淘宝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

“现在,整个阿里集团全面去掉了小型机和高端存储,数据库全部运行在PC服务器上,配置SSD或者PCIe Flash 。除了支付宝核心账务系统依然使用Oracle数据库,其他所有核心在线业务全部使用分布式MySQL 数据库。”陈栋介绍说。

而在周宝方看来,通过“去IOE”,阿里集团获得了很多的收益。比如,真正的技术团队会为此成长起来,另外成本可以控制在很低。系统和应用的架构可以做得足够开放灵活,能应对足够大的挑战。这样,阿里的很多技术都能积累起来,整体的框架和技术更多是自主可控的,不需要被很多技术左右。同时,在安全层面也可以相对有所提高。事实上,自阿里“去IOE”以来,目前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MySQL分支,做了深度的虚拟化,已有近万台服务器,而且还在疯狂增长,而由于目前多数核心数据存储在MySQL上,一些核心的数据和应用也正在往OceanBase迁移。这代表阿里基本具备不被任何商业技术绑架的能力。


表1 Oracle数据库与MySQL数据库对比

“去IOE”与国家信息安全

显然,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经济层面来衡量,阿里集团的“去IOE”都是十分成功的。也正是因为阿里集团的成功,使得“去IOE”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很多行业用户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去IOE”上。此时绝大多数用户对于“去IOE”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技术路线和成本、灵活性等方面。

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各国政府对于信息安全高度重视,而此时,“去IOE”也似乎又有了新的内涵。有人将“去IOE”上升到国家信息安全层面,认为采用“IOE”产品,会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应该用国内厂商的产品来全面取代“IOE”产品。


    北京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舜林:“我们应该来仔细分析,‘去IOE’的本质是什么?这对于国内用户、IT服务商,乃至国内IT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价值。”

“在一些关键行业和领域,例如银行、电信、政府、电力等,应该全面推行‘去IOE’,用国产软硬件产品来替代‘IOE’产品。”一位国内IT企业负责人如是说道。在他看来,“去IOE”应该被视为是一项国家战略,“因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

那么,“去IOE”和保卫国家信息安全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

在陈栋看来,这绝对是个伪命题。“‘去IOE’和国家信息安全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去了‘IOE’就意味着安全吗?未必如此。”

事实上,即便是全面实现了“去IOE”,使用国产的产品来代替。但实际上,底层的芯片和技术仍然不是中国自己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所谓的通过“去IOE”来保卫国家信息安全,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而在所谓的保卫国家信息安全的口号推动之下,“去IOE”似乎已经在国内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对于“去IOE”这样一个口号,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甲佳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在他看来,目前这种逐渐向运动演变的趋势是很危险的,也带有很多情绪化的色彩。“我们更应该从商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去IOE’,而不是凭着感觉或情绪,来进行判断。”

南瑞集团公司信通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华飞也认为,对于“去IOE”,应该更理性地去看,而不是单纯的将‘IOE’妖魔化,走向一个极端。“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看看为什么要‘去IOE’?‘去IOE’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和价值?这是在谈‘去IOE’时应该做的。”

在冯大辉看来,在出现阿里这个成功案例之后,技术圈很是震动,曾经一度讨论热烈,随后则是国内产业界对此出现了一些跟风的倾向,不少公司则打着国产软件的旗号出来蒙人,这是值得警惕的。而且,去掉 Oracle 不意味着就要采用国产的数据库,因为 MySQL 以及衍生的各种分支数据库才是最佳选择。同样,不用 IBM 的小型机也不意味着国产服务器就迎来新机会,在用户那里,适合的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去 IOE”不应该成为一个噱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应该来仔细分析,去IOE的本质是什么?这对于国内用户、IT服务商,乃至国内IT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价值。”北京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舜林则如是说道。

“去IOE”源自于企业需求

那么,“去IOE”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否‘去IOE’,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IT体系架构和建设思路。”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春说。

左春所说的两种IT体系架构,其实指的就是:Scale-Up(纵向扩展)和Scale-Out(横向扩展)。在传统的IT建设模式下,用户更关注单机的性能和稳定性,尤其是在运行一些核心和关键应用时,对于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所以企业会花大价钱,购买功能最强、运行最稳定的设备和软件。这种模式,通常称之为集中式的单点系统架构,即Scale-Up架构。而阿里集团所推行的“去IOE”,实际上就是通过云计算技术,将多台PC服务器形成集群,并加之以开源数据库、分布式存储,来实现计算、存储能力的扩展。而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分布式的并行集群架构,即Scale-Out架构。

可以看到,这是两种不同的IT建设思路和模式。事实上,从技术上而言,可能有新旧,但从需求角度而言,并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去IOE”的本质其实就是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对不同IT技术架构的一种选择。

在王舜林看来,这两种建设思路和技术路线并非是指谁取代谁,而是用户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做出的选择。


表2 高端存储VS Flash技术

“去IOE”:不仅仅是降低成本

在谈到去IOE时,是无法和企业的需求割裂开来的。那么,“去IOE”究竟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好处?

在大多数人看来,“去IOE”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无疑是成本上的节省。确实,成本上的节省是最能够直接看到的。从购买成本上而言,“去IOE”带来的节省确实是十分巨大的。

陈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曾经为上海的一家企业做过“去IOE”方面的服务。在‘去IO’之前,该企业采用的是Oracle的数据库、小型机和高端存储设备,系统、设备成本大约在一千八百万人民币左右,再加上厂商收取的每年20%的维保费,成本大约在两千万人民币左右。而如果采用了分布式的架构,去“IO”之后,只要一、两百万人民币的费用就能让系统运转起来,而且在性能方面至少提升5倍以上。

不过,成本的节省并不是阿里集团开展“去IOE”的最根本原因。事实上,如果考虑到系统迁移后的总体成本,包括:新硬件成本、开发人员成本、运维成本、时间成本等等,整体计算下来,未必能有太多的节省。

“去IOE”给阿里集团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不仅避免了厂商的技术绑定,同时也让企业对于自身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有了更强的把控力。这对于如阿里集团这类业务发展十分快速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显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随时对IT系统进行灵活地扩展和开发,而且通过不断地技术积累和储备,保持自身在技术方面的领先性。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阿里云总裁王坚就曾坦言,其最怕将“去IOE”的原因归结到两个极端:一是单纯变为企业成本问题,二是简单地变成一个是否用国外产品和技术的问题去讨论,“成本降低是‘去IOE’最先能够看到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只是互联网企业,绝大部分企业对计算需求难以通过IOE提供的技术来满足了,‘IOE’约束了企业长远的发展;技术路径上依赖于专用的硬件设备比较危险,随处可以买到的Commodity PC的架构长远来讲对于阿里和大多数企业则是最安全的。对于成本,我想说今天所有讲的开源技术只解决了软件使用成本的问题,而忽略了开源软件的升级和维护成本。”

“去‘IOE’整个架构体系赋予了阿里非常灵活的技术架构,类似像在双11这样非常残酷的业务促销时,现在我们都能很淡定地做业务的扩容。”周宝方曾如是说。

事实上,随着企业对于IT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企业在IT应用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很多时候会转化成为市场和业务竞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阿里集团“去IOE”成功后,很多企业用户也想效仿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IOE”升温

“2014年,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去IOE’。”冯大辉曾这样写道。

对于这一点,陈栋则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去年很多企业是在谈‘去IOE’,但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动作。而今年则有很大改变,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立项,并且找一两个合适的场景来进行尝试。”

对于陈栋和其所在的沃趣科技而言,每年的1月份一般是业务的淡季。但2014年1月,由于“去IOE”的升温,让他们比平时更加忙碌。


  沃趣科技CEO   陈栋:“‘去IOE’和国家信息安全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去了‘IOE’就意味着安全吗?未必如此。”

而在杨华飞看来,“去IOE”确实是目前企业IT建设的一个方向。“主要是为了让企业的IT应用更加自主可控。”

确实,以Oracle的数据库为例,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用户采用的都是Oracke的数据库。一位行业用户IT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在询问数据库产品的招标价格时,Oracle数据库的价格一下提升了60%,而且是一口价,“如果购买的话,觉得价格提升这么多,不甘心。不买的话,企业的应用都是在Oracle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的。这让我们很不舒服,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

该负责人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在开始尝试“去IOE”了,“新开发的系统完全不允许再绑定数据库开发,一定要基于统一平台,另外在数据库方面,今年也会购买一些国产的数据库系统。”

可以看到,“去IOE”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过,企业在尝试“去IOE”时,仍需认识到“去IOE”并非万能。

“去IOE”并非万能

周宝方就曾表示,“去IOE”水很深风险很大,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去IOE”,“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说开源如何的好,在我们看来开源只是解决了你入水的时候零成本的问题,当后期要驾驭它的时候,会面临很高的运维以及发展成本。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团队才能帮助你完成,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要轻易的‘去IOE’。”

事实上,在“去IOE”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而阿里集团的“去IOE”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其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阿里集团仅DBA团队就有超过100名的技术人员,而整个IT技术团队更是达到5000人以上。”陈栋介绍说。

即便如此,在“去IOE”过程中,阿里集团仍遇到了很多的技术挑战,例如在数据迁移方面:包括异构数据迁移,全量怎么迁移?增量怎么迁移?怎样才能无缝升级?数据路由方面:如何屏蔽分表给应用带来的复杂性?如何解决多维度查询?如何解决跨分表查询?数据同步方面:搜索、数据仓库、其他业务方都有数据导出需求,如何实现实时同步,并且只同步一次?在分布式事务方面,一个事务涉及到两张不同纬度的表该怎么办?一个事务涉及到两个分库该怎么办?另外,在规模化运维方面,如跨库数据订正怎么解决?DDL的问题怎么处理等这类日常运维工作,如何应对从一台到几千台的运维量变,监控、告警怎么搞?如何应对更多的业务需求变化?开发能否对DB的操作实现自助?

可以想见,绝大多数企业如果遇到这些技术挑战,结局都不会太好。因此,“去IOE”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去IOE”过程中,开源软件的应用时十分重要的标志之一。但众所周知,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开源软件其实只是一个基本上不成熟的框架,后期需要企业与相关业务去磨合,如果碰到缺陷更没有厂商对技术提供支持。

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冒然采用开源软件,在使用初期确实能够节省大量成本,但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一旦需要进行升级或技术更新时,企业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事实上,在“去IOE”开展初期,阿里集团就曾多次尝试从Oracle数据库迁移到MySQL,但是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懂MySQL DBA技术的人才极少。以阿里集团的技术实力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他用户如果“去IOE”的话,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企业在“去IOE”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业务场景都适合“去IOE”,企业要对自己的业务需求进行仔细的分析。

“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场景相对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去IOE’的体系架构,但很多传统行业的业务场景十分复杂,这时就不太适合‘去IOE’。除非能够找到一些类似互联网业务的应用场景,否则传统行业用户不要轻易的‘去IOE’。”陈栋说,沃趣科技和一些用户交流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和某金融行业用户交流时,用户认为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去IOE’。但经过我们的分析后,用户知道了哪些业务场景适合‘去IOE’。例如,该用户开展的网上车险业务,就与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场景十分类似,很适合‘去IOE’。但是,他们的核心业务场景是属于实时交易类的,就不太适合‘去IOE’。因此,企业在做‘去IOE’之前,一定要从业务需求出发,看看适不适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在陈栋看来,对于传统行业用户而言,目前“去IE”相对容易实现,但“去O”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确实,以金融行业为例,目前国内就难以找到让客户满意又能替代Oracle的产品。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企业IT基础架构不是很完善,缺乏最佳实践,还经常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如果冒然替换,不但起不到成本降低的要求,低效的工作会让自己的用户无法满足。另外一个问题,Oracle集成体系在传统行业已经根深蒂固,几乎渗透到金融业、运输业、电信业、连锁业等等,客户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依赖。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左春:“是否‘去IOE’,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IT体系架构和建设思路。”

“去IOE”带来发展契机

其实,“去IOE”背后,折射出国内IT厂商的一种无奈。针对“去IOE”,记者曾对国内几家主流IT服务商的高管进行过调查,当问及如果全面推行“去IOE”,国产IT厂商是否准备好了?国产IT产品是否能够替代“IOE”的产品?最终得到的答案几乎惊人的一致,大家都认为还没有准备好。

记者曾采访过西安一家企业的CIO,这位CIO曾是国产IT产品的坚定支持者,在企业内也采用了很多的国产IT产品,但最后的结果令他十分失望,“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没办法,我们只好不断地重启系统:防火墙重启、交换机重启、业务系统重启。我很希望国产IT产品能顶上来。”

事实上,即便是全面推行“去IOE”,市场出现了新的机会,但如果国产的IT产品自身实力方面达不到要求,那么也只能看着机会从身边流失。因此,对于国内IT企业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想着如何鼓吹“去IOE”、如何从“去IOE”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应该是从如何提升自身实力入手,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去IOE’,可以给国内IT厂商提供一个发展的契机。让政府、用户能够给国内IT企业和产品更多应用和试错的机会。这对于国内IT厂商和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王舜林说。在王舜林看来,这里所说的给更多机会,不只是政策层面的倾斜,而是政府作为行业用户,也要更多地采用国内IT厂商的产品和系统。


  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甲佳:“我们更应该从商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去IOE’,而不是凭着感觉或情绪,来进行判断。”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企业看到了“去IOE”带来的机会,沃趣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沃趣科技由原阿里集团DBA/SA团队的几位技术骨干创立而成,2012年,陈栋和他的创业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内用户对于“去IOE”的迫切需求,认为这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因此在当年6月成立了沃趣科技。“围绕着用户‘去IOE’的每个阶段,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支持。”陈栋介绍道。

虽然成立仅一年多时间,但沃趣科技已经为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提供了“去IOE方面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帮助客户实现去IOE,沃趣科技还推出了QData数据库一体机。这是一款基于X86硬件架构下的高性能数据库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将Oracle数据库、PC Server、Flash技术整合在一起,提供高可用、高性能、可扩展的数据库服务,适用于OLTP和OLAP各种应用场景。“QData所有的硬件都是开放的,服务器、Infiniband交换机、Flash高性能存储卡,客户都可以自己选购,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进行规划配置,也可以交给沃趣科技进行统一集成。”陈栋介绍说,QData的核心是其中的QLink,这是完全由沃趣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管理软件,可以帮助客户解决使用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所以QData的优势在于,以50%的成本提供5到10倍于传统架构的性能,提供100%的稳定性以及120%的整体服务。”

除了针对Oracle数据库的一体机之外,沃趣科技还将计划推出针对MySQL的一体机QData for MySQL。陈栋透露,QData for MySQL目前已经完成了技术原型,下一步将在自动化方面进行完善。

“这个产品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MySQL用户担心的主备数据不一致问题,也解决了一主多从架构主库的单点问题。主备库可自动完成故障判断与切换。对于一主多从架构,主库切换后对所有从库透明可继续复制。另外,可嵌入Flash硬件技术提升性能,做到高可用和高性能的平衡。”陈栋表示,QData for MySQL特别适合对数据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MySQL用户,或者初次尝试使用MySQL的用户,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很多风险,争取更多时间积累经验。

关于“去IOE”,本文虽然已经讨论了很多,但仍然未尽全貌。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去IOE”将会成为国内用户在进行IT建设时十分重要的一个选择。事实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整个IT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即便是“去IOE”的主要对象:IBM的小型机,在最近几年里,也正在积极与开源结合,逐步走向开放。因此,对于国内IT企业和用户而言,不要将目光仅放在“去IOE”这个名字上,也不要纠缠于抵制哪些国外厂商的产品和方案,而是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融合新的IT技术和趋势,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驱动,这才是“去IOE”的真正价值所在。

    去IOE相关文章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用手机扫描浏览文章

订阅ZDNet官方微信

ZDNet周刊订阅

您最受关注专题

七日风云

您最受关注文章

新闻热点